□趙岳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愈加彰顯出文明價值和歷史意義,為人類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動能。因此,要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價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源源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開辟出制度文明新境界,彰顯出社會主義文明的振興。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近代以來,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探索救國救亡道路前赴后繼。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中國人民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國家現代化建設取得歷史性的非凡成就,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制度在神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制度文明史上的偉大創造,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中國式現代化提升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力、說服力和感召力,重塑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深刻影響著國際社會秩序和世界發展格局,極大激發了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堅持走自己道路的決心和信心,開辟出人類制度文明建設的新境界,描繪出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前景,也意味著社會主義文明從東歐劇變之后的低谷逐步走向振興。
中國式現代化開拓出現代文明新模式,彰顯出中華傳統文明的復興。要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積極推進國家現代化實踐,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領導核心和發展動力。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緊緊把握不同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歷了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的過程轉變,從“兩個文明”到“五個文明”的內涵拓展,現代化內容和內涵得到不斷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在東方古國文化沃土上綻放出耀眼光芒。“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統籌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譜寫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改變了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發展走勢,開拓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新模式,貢獻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意味著近代蒙塵的中華傳統文明迎來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開創出人類文明新形態,彰顯出世界多元文明的繁興。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履行作為大國的國際社會責任,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奉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理念,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和溝通交流,促使各國共同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共同解決全球性公共問題,共同實現發展核心利益,有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多元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和潮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開辟出不同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老路的全新道路,打破了西方現代化定于一尊的神話,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和選擇,重構了世界多元文明與西方中心文明的較量格局,為解決人類社會問題貢獻出重要力量,開創出人類多樣文明的嶄新形態,展現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國風范,也意味著世界文明百花園逐漸開始繁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也必將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社會主義文明發展史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作者系法學博士,南昌工程學院研究生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