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經濟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到新階段的時代產物,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以人民為中心、物質經濟與精神生活統籌兼顧的新增長方式。經濟發展孕育人文精神,人文積淀也會涵養經濟社會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社會向前進步。地處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的張家港,作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樣本,人文經濟的共生共榮是其最鮮明的特點。
多元文化奠定張家港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
人文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靈魂和內在需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中國特色之一。張家港處在江尾海頭,長期受多元文化的浸潤,豐富多元的文化傳承體現了張家港人民不斷探索、奮斗不止的人文精神,形成了獨居特色的人文基因。江海文化鑄就了張家港的開放包容。黃泗浦遺址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長江口區域的重要歷史見證,且與鑒真東渡著名歷史文化事件密切聯系。另有51處文物保護單位,河陽山歌、金村廟會、后塍黃酒釀造技藝等92項豐富多樣,獨具特色非遺名錄,見證著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人文歷史。求學文化形成了張家港的自強基因。據史料記載,自唐宋至清末,張家港境內共出狀元、榜眼、探花等進士數百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張家港涌現出一大批科學家、文學家等,張光斗、錢人元、吳中偉、童秉綱、曹楚南、章申、薛永祺、吳培亨、朱敏、吳劍旗、樊春海11位院士為其中的杰出代表。革命文化培育了張家港的為民情懷。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家港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沙洲農民暴動起義,開展抗日救國運動,積極配合渡江作戰,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雙山渡江戰役展示館、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香山烈士陵園等所展示的革命文化中無不包含了為民情懷。奮斗文化塑造了張家港的銳意進取。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激勵下,張家港實現了大變化、大發展,被譽為“偉大理論的成功實踐”。多年穩居全國百強縣市“前三名”,首批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的生動縮影。
人文精神引領是張家港經濟騰飛的動力之源
文化精神是催人奮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是張家港企業和人民的力量之源,也是張家港最鮮明的人文特質,不僅在特定時期發揮了克服困難、凝聚動能、助推跨越的積極作用,而且不斷與時俱進、創新提升,持續為張家港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精神動力。一方面張家港始終堅持以人文精神推動經濟發展。回顧張家港的發展歷程,人文精神始終是提升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從1962年沙洲建縣時的“艱苦創業、治窮致富”,到發揚“四千四萬”精神,再到“三超一爭”孕育“張家港精神”,正是這些人文精神的賦能,才實現了張家港經濟從建縣時工農業總產值1.36億元,到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3463億元的經濟飛躍,綜合實力連續3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一方陣”。張家港始終堅持敢闖敢干敢于爭先的人文特質,用實際行動深刻踐行“張家港精神”,不斷涵養了開放包容的城市氣質,實現了向“全面、協調、綜合”的歷史性轉變。另一方面張家港始終堅持以人文素養提升城市品格。人文經濟強調以人為本,因此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文化賦能經濟,經濟反哺文化的雙向轉型貫通機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人文供給能力和水平,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從1981年,兆豐文化站“以工養文”經驗得到中央肯定、全國推廣,到舉辦長江文化藝術節(每年一屆),被譽為“縣域小城扛起長江文化大旗”。張家港始終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全國同類城市中首創書香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率先成立志愿者學院,出臺《張家港志愿者禮遇辦法》,連續15年開展“尋訪身邊好人張聞明”道德風尚行動,產生了4位中國道德模范(含提名)、7位江蘇省道德模范以及29位“中國好人”、40位“江蘇好人”。
人文經濟賦能張家港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張家港以打造“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為奮斗目標,因此必須全面落實好、完成好高質量發展這個本質要求和首要任務。因文化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才可為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提供有益的方向。
(一)構建文化生態系統,夯實賦能根基
高質量發展首先是發展觀的轉型升級,涉及主導動力、過程形態、目標歸宿的重大轉變,所以必須著力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港城文化生態系統,促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盡快落地生根,使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社會認同的自覺行動。要通過梳理張家港特有的長江文化和江南文化脈絡,全面推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首先要通過對張家港特色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活化利用,展現港城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的傳統文化底蘊,從而增強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信心;其次要大力弘揚港城特色的求學文化和以“張家港精神”為代表的奮斗文化,在全社會弘揚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價值理念,進而增強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三是高標準打造人文經濟張家港實踐展示基地,集中呈現長江文化和江南文化對高質量發展的滋養作用,系統表現革命文化和改革開放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對高質量發展的驅動作用,以及優秀精神文化成果。
(二)完善要素支撐體系,打造賦能載體
文化對高質量發展的賦能功效需要借助一系列要素載體才能實現。因此,必須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對各類資源要素的新需求,找準文化與各種資源要素的結合點,構建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要素支撐體系。一是發揮文化的聚合效應,吸引集聚高端創新要素。作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科學技術、人力資本、數據信息等高端創新要素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張家港要著力打造高端創新要素友好型的文化氛圍,以文化的持久力、集聚力、親和力促進高端創新要素的培養、引進、留用。二是發揮文化的聯系效應,培育派生新型創意要素。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目標多元的動態過程,需要不斷完成新的任務,不斷生成新的業態,從而不斷派生新的要素需求,而文化是滿足高質量發展要素需求的重要路徑。三是發揮文化的乘數效應,激活傳統物質資源要素。從人文到經濟的轉化關鍵在于如何繼承、創新,只有發揮好人文底蘊深厚的傳統制造產業集群的優勢,才能激發產業活力,推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三)營造政策制度環境,優化賦能機制
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必須對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機制予以相應的政策支持。一是規劃引領機制。張家港應以“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為契機,盡快制定符合張家港實際的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專項規劃,形成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框架和實施方案,將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二是政策集成機制。文化領域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各相關單位要找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制定特色化的支持政策,以政策合力、部門合力保障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實現。三是組織協調機制。建立統籌全市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協調議事機制,協調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各項重大事務,從全局利益出發作出相關決策,在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鼓勵精誠合作、有序競爭。
(付輝輝 作者系中共張家港市委黨校科研咨政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