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已在“加快建成文化強市”的811計劃中提出,要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深化草鞋山等核心展示園建設”。深化核心展示園建設需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問題導向看,在江蘇已形成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一主八支四片”總體布局方案(其中8個重點項目已列為國家規劃候選項目)中,蘇州還未能形成項目優勢;從目標導向看,蘇州具有習近平總書記點題的江南水鄉千年文脈的絕對優勢,深化研究就是要將地域優勢和歷史優勢轉化為“走在前、做示范”的項目優勢。
確立草鞋山核心展示園的深化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有“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的重要論述。從長江千年文脈的形成角度看,江南水鄉是在對水的治理和利用中形成的代表性符號,蘇州在水利遺產上有創造性貢獻;而江南水鄉的標志性象征是以稻作文化為核心的魚米之鄉,蘇州歷史上在這兩個方面都是獨領風騷的。這兩個優勢決定了草鞋山核心展示園的深化方向。
草鞋山是稻作文化的重要遺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說盡了蘇州稻作文化的歷史地位。因此,草鞋山核心園的總體方向應是江南水鄉千年文脈中的魚米之鄉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立足蘇州兩大優勢,面向國家規劃提出的“挖掘弘揚長江文化內涵、全面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系統保護、推出長江題材優秀文藝作品、提升長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長江流域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提檔升級、加強長江文化國際交流傳播、發揮長江文化的引領作用”七大主要任務應是深化這個主題公園的基本思路。
這個主題文化公園應該具有以下主要特點:是典型江南中認識鄉愁、體驗鄉愁,高質量品質中的江南文化精神家園;是依托江南水鄉千年文脈歷史底蘊,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期待的“詩與遠方”活動、體驗、消費場景;是傳承弘揚蘇州文化遺產和體現新質生產力賦能、貫通蘇州人文經濟學歷史底蘊和新時代創新發展,具有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鮮明價值的示范性陣地載體。
江南水鄉千年文脈的命脈是“水”,以長江水系、特別是太湖水系的治理和利用為根脈,展示江南水鄉千年文脈生成發展中的標志性、代表性成就,應該成為草鞋山核心園深化中的具體內容構成。以水為根脈的稻作文化孕育了蘇州尚智的文化智慧,漢字的“精”從米,在精耕細作中的韌性、耐心、定力,培育出的精細、精致、精益求精的蘇州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源泉。這一傳統作為蘇州人文經濟的歷史底蘊,催生蘇州成為獨領時代風騷的工藝之都、絲綢之府、才子之鄉、古建重鎮、文化高地,經梳理提煉后均可成為草鞋山核心展示園的深化內容。
深化草鞋山核心園建設 需要前置研究的幾個問題
深化草鞋山核心園建設是要依托草鞋山考古遺址進行的。草鞋山考古遺址有四大發現:一是發現了被業內專家譽為“江南史前文化標尺”的考古文化三疊層;二是首次在中國史前墓葬中發現了具有斷代意義的“中華第一玉琮”;三是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工灌溉古水稻田系統;四是在馬家浜文化層中發現了中國年代最早的紡織品實物。這四大發現特別是稻作文化遺址與深化草鞋山核心園有重要的直接關聯,因此在以下幾個方面必須進行前置研究。
一是關于“世界稻作文化原鄉”提法的研判。草鞋山遺址的一個重大發現是在1992-1995年中日合作開展草鞋山遺址古稻田研究中,最早在考古工作中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工灌溉古水稻田遺跡。這是“世界稻作文化原鄉”說法的來由。但目前全國考古發現早于8000年的水稻農業遺址已有16處,其中14處遺址位于長江流域。浙江浦江的上山文化遺址、湖南澧縣的城頭山遺址更是將長江流域稻作文明的歷史推到了10000年前。這些遺址比草鞋山的遺址要早數千年,因此,所謂“原鄉”究竟是源頭意義的表述還是考古中的最早發現,需要研判確認。
二是有關“江南文化之源”提法的研判。草鞋山考古遺址目前以“江南文化之源”對外傳播,透出的是對嘉興馬家浜文化成為“江南文化之源”的不服氣。溯源歷史,在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的1977年之前,因浙江邱城下層和草鞋山第八至第十層的資料比較豐富,考古界曾有將這類遺存命名為“邱城文化”或“草鞋山文化”等說法,爭論持續16年后。1975年嘉興人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吳汝祚在第5期的《考古》上發文,率先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由于夏鼐等考古學家的支持,最終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目前草鞋山遺址在三疊層陳列中最底層的標注是馬家浜文化,這說明馬家浜遺址是“江南文化之源”的結論已基本落定,是否還要翻歷史舊案需要研判。
三是研究好蘇州是怎樣成為“蘇湖熟、天下足”的。猶如泰伯奔吳最早并未定居蘇州,但因吳都闔閭城建在蘇州,蘇州終成歷史形成的吳文化中心一樣。草鞋山考古遺址中的稻作文化雖然晚于長江流域的很多地方,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足以證明蘇州是江南水鄉中最典型的魚米之鄉。吳地水稻種植雖然在公元前5000年的馬家浜文化時期就已發端,但在漢代司馬遷《史記》的記載中,依然是“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的景象。600年后,多貧的江南之地有了轉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南朝史學家沈約《宋書》中的這段話,映照了江南600年中的變化。再一個600年后,南宋范成大《吳郡志》中則有了“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諺語。從文化和遺產背景上研究好、研究透蘇州是怎樣成為“蘇湖熟、天下足”的,是深化草鞋山核心園建設必交的作業。
四是加強“塘浦圩田”及農業和水利工程遺產的研究。北宋水利學家郟亶有“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莫過于蘇州”的贊嘆。這是對吳地先民為了生存,在抵御水患中,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創造出了御水和導水相結合的“塘浦圩田”農田水利生態系統,造就的獨特文化景觀和利國利民重大作用的歷史性評介。“塘浦圩田”作為可與都江堰、鄭國渠相媲美的中華文明代表性符號,是對草鞋山遺址人工灌溉古水稻田系統里程碑式的歷史性傳承和創造性貢獻,也是深化草鞋山核心園建設中的應該體現的內容主體。
深化草鞋山核心園建設 需要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一)注入人文經濟理念,形成走向新時代的體驗價值。研究人文經濟和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探索中華現代文明新經驗,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蘇州的點題。對于草鞋山核心園來說,是重大的借題優勢。人文經濟可細分為形而上的理論研究和形而下的吃喝玩樂體驗。草鞋山核心園人文經濟的融入當以形而下的體驗性參與為重點,但要注入新質生產力要素。不久前首次以黨中央名義召開了全國旅游工作會議,“詩與遠方”的融合是未來人文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途徑。其具體深化內容是要能形成高質量的文化消費。
(二)將蘇州水鄉古鎮作為深化草鞋山核心園的拓展部分。在江蘇“一主八支四片”總體布局中,蘇州僅有“江南水鄉”古鎮文化特色挖掘和景觀風貌提升工程,作為蘇錫常三市共同參與的重點項目列入。這個布局設置還難以直接抵達江南水鄉千年文脈最核心的深處。江南水鄉古鎮是依托魚米之鄉的繁榮派生出的群體性、聚落性、典范性水鄉遺產標志。2001年江蘇的周莊、甪直、同里與浙江的烏鎮、南潯、西塘共6個古鎮首次提出聯合申遺,并于同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公布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蘇浙兩省10個古鎮被列入“江南水鄉古鎮”,其中蘇州占據6席,包括甪直、周莊、同里、千燈、錦溪、沙溪,浙江則有嘉興的烏鎮、西塘和湖州的南潯、新市入選。2015年又增補了蘇州市的黎里、震澤和鳳凰3個古鎮。2019年后,又有上海的新場古鎮、無錫的惠山古鎮和常州的焦溪古鎮加入。至此,參加申遺的江南水鄉古鎮項目共16個,其中蘇州9個。蘇州是江南水鄉古鎮申遺的牽頭城市,具有天時地利的優勢。將進入申遺預備名單中的9個蘇州水鄉古鎮作為深化草鞋山核心園的拓展內容,是要通過明確核心和派生的關系,厚植草鞋山核心園具有重大項目競爭力的優勢,以此有利于據理力爭以獨家優勢進入國家和省重點項目。
(三)關注浙江上山稻作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動向。上山遺址距今已有11400-8600年歷史,現已發現21處遺址。2020年11月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外專家認為,上山遺址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2022年5月浙江省成立了上山文化遺址和申遺工作專班。良渚文化因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后來居上。上山文化實證中華稻作文化起源一萬年,是良渚文化的一整倍。中國稻作起源經向世界傳播,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稻作起源地申遺極有可能獲得國家高層支持。但上山稻作獨家申遺,未必是一個好方案,蘇州可憑借草鞋山遺址是考古界最早發現的水稻遺址及蘇州是江南水鄉中最典型的魚米之鄉,審時度勢提一個倡議,聯手國內重要稻作文化遺產地,共同申報世界遺產,爭取在推動中華文明走出去中,形成深化草鞋山核心園的一大優勢。
(四)盡早統籌草鞋山考古遺址規劃的編制。草鞋山考古遺址總面積40.2萬平方米,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6月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公園核心區建成并向社會開放。同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
草鞋山遺址由于當初歷史原因錯失了很多機會,草鞋山遺址公園的建設算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處在起步階段。在錯失了若干次機會之后,如何基于考古學的基本觀點,結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和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深化,使草鞋山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更高定位,再鳴驚人,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目前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正在編制中,現在需要注意的是正在編制的考古遺址規劃,如何融入好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的魚米之鄉主題。
(繆智 作者系蘇州石湖智庫特聘研究員,本文系2024年度蘇州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Y2024LX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