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工程,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也是新時期打造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創新實踐。深化產教融合對于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賦能蘇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影響產教融合發展的主要因素
產教融合是蘇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教育強市、人才強市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在主動面向、融入、服務和引領蘇州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影響產教融合發展的深層次因素和問題我們必須予以高度正視。
一是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尚待完善。當前,從中央到地方推出的一系列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和重大改革舉措,已經成為持續推動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亟須著力解決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產學研創轉用”的協同機制不完善和產教融合“條塊化”管理體制等突出問題,著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和賦能提升行動,破除體制機制中影響產教融合發展的各種壁壘,包括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產教信息不對稱和缺乏統籌協調、市場化運作機制的不完善等現實問題。鑒于產教融合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須持續推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格局,持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結構,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二是產教銜接不匹配。產教融合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的重要命題。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在專業建設、教學標準、實習實訓和課程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具體的實施環節仍然問題突出,主要包括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的匹配度不高,專業布局與產業格局之間的適應性不足,專業規模與產業規模之間存在嚴重脫節,導致職業院校的專業不足以支撐區域經濟產業的運行。其中,部分校企合作共建的產業學院缺乏長期規劃,合作企業更多是從自身發展的角度探索人才培訓方向,與市場短期需求聯系比較緊密,缺少產業發展的遠景目標和戰略規劃。
三是技術成果轉化難度大。不斷將教育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現實生產力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價值標準,從目前我國產教融合的效果看,大部分企業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持,而職業院校往往更注重基礎理論研究,這導致了技術轉移困難,難以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中。主要包括高職院校的教科研與企業創新成果關聯度不高,高新技術轉化難度大,校企雙方無法從科研和創新層面達到有效銜接。一方面是部分高職院校側重于對理論方面的研究,對產業發展和市場熱點的把握不全面,校企技術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不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僅限于學生實習實訓、專業建設、辦學經費管理等方面,對技術成果轉化的支撐和保障力度不足,溝通協調服務機制不完善,企業和院校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對技術成果轉化的支持政策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全面,校企合作成果與市場需求對接不緊密,嚴重制約了技術成果轉化的質效。
推動產教融合發展的實施路徑
我們需要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高度,立足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制度體系,探索蘇州職業教育與經濟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基本路徑。
一是強化產教融合的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是管全局、管長遠的根本所在。不斷激發產教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歸根結底要靠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一是建立產教協同創新治理機制,從根本上理順產教融合所涉及的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關系,改變職業教育管理條塊分割、互不合作的局面。二是將打造蘇州市域產教聯合體與國家創新型城市、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優先選擇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支持龍頭企業和知名高校、職業院校牽頭,組建院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共同參與的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三是強化組合式政策激勵,用好“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鼓勵銀行、金融機構開發多元化產教融合項目融資品種,加強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財稅和金融支持,讓產教融合型企業真正嘗到甜頭、得到實惠。還需充分利用好蘇州自貿片區、國家級開發區和國家級高新區的政策支持,充分發揮這些區域重點企業和產業集聚、多種優惠政策匯集的綜合優勢,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扎實有效的創新動力。
二是增強專業布局與產業格局的深度融合。蘇州要將產教融合納入區域發展整體規劃框架中,促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集群建設來設計區域學科、專業集群集成創新的機制,形成產教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高校應主動適應經濟結構和產業變革,建立健全專業設置“負面清單”和預警退出機制,聚焦國家戰略、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民生重點領域進行專業布點,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重點建設區域支柱性產業相關專業、淘汰落后過剩產業相關專業,集中力量建好產業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群和優勢學科,著力將偏重理論知識的學科體系調整為學科體系導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導向雙向驅動融合。通過常態化開展產教融合對話機制,將企業先進的生產、服務、運營、技術體系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常態化組織職業院校及企業分區域、分行業組團式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為蘇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三是暢通技術成果轉化渠道。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是實現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實現技術創新成果高質量轉化需要“政校企行”同步推進、同向發力。通過科技、人才、資本、信息、市場等創新要素的深度有機結合,積極探索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高科技企業培育有機結合的產教協同創新模式。重點依托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在全市率先形成以高校資源整合為基礎,以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為抓手的全鏈條技術成果轉化體系,通過打造高水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不斷完善創新規則和制度環境建設,沖破束縛各方面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更多跨領域、跨區域和國際的創新交流合作。積極引導高校將企業生產和產業發展所急需技術項目作為課題研究的選題,整合互補性資源,共建產教園區、科教創新區、成果轉化中心,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產教融合聯合體。通過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實現產業和教育相互賦能,為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提供了有力的平臺支撐、智力支撐和技術支撐。
★作者系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副研究員,新發展理念研究院執行院長。本文為2023年蘇州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性與政策性課題——教育現代化視域下蘇州教育惠民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編號:SZKT2023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