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張 丫
江河奔流助推經濟不斷騰飛,煙波太湖滋養著江南的綠洲與良田,經緯交織的兩萬多條河流水道,孕育著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并借助文旅融合、創新發展不斷綻放新活力……在水城蘇州,水資源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擘畫了一幅人水和諧、宜居宜業、生態自然的大美畫卷。
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是貫穿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礎要素。作為國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和深化水情教育是增進社會公眾認識水、保護水、用好水的重要實踐手段,特別是持續增強社會知水、節水、保護水生態的責任意識。從1993年設立的“世界水日”到1994年中國確定的“中國水周”,節約用水、促進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宣傳教育沒有斷過,甚至越來越重視。2021年,國家六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全國水情教育規劃》,以遍布各地的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為抓手,不斷推進水情教育,促進形成人水和諧的社會秩序。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節約用水條例》將更加系統全面地規范用水、節水活動,保障水安全,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水情教育發展日趨多元,教育模式也不斷創新。蘇州水資源豐富、水文化底蘊深厚,水情教育活動繽紛多彩。以近日吳江區推出的節水歡樂行品牌創建和水情教育研學路線發布活動為例,東、中、西、南4條水情教育研學路線,將吳江區核心水源26個特色河湖和水情科普點位“串珠成鏈”,從古韻今風的濕地線、千年運河活力線到百里太湖詩畫線、林海絲路融合線,多維度展現水鄉特色和治水成效,不僅讓社會公眾和青少年感受到“百湖之城”的水文化魅力,還展現了與水密切相關的生態建設、文旅融合和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彰顯水資源、水文化在引領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縱觀全國,人多水少、水資源分布不均是基本水情,水情教育任重道遠。開展深化水情教育是增強生態意識和行動自覺的重要抓手,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題中之義,目標依然是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助力社會經濟發展。去年,太湖蘇州片區水質達“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連續16年安全度夏;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在省內“十連優”,污水處理經驗全國推廣……城市持續構建“通江達湖、河湖暢通”的現代水網,不斷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水支撐”。
江南水鄉,點綠成金。對標發達國家的先進做法和成效,應當以水情教育為抓手,因地制宜,不斷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水情教育模式,構建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水情教育發展體系。深化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機制,拓展多主體、多部門合作空間,提供豐富多元的水情教育服務,從青少年入手帶動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增強社會共建共享的責任意識,講好高質量發展的“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