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肖 路
明天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又將如約而至,而在5月13日蘇州灣博物館,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江蘇主會場活動暨2024“博物知旅”主題活動提前按下了啟動鍵,江蘇將用持續一個月的時間,采取線上線下融合、省市一體聯動的方式為公眾奉上百道“文化大餐”。
可以說,成為國際博物館日江蘇主會場,也是對蘇州文博繁榮發展的一種肯定。博物館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高度重視博物館建設,不斷出臺扶持政策。經過多年努力,蘇州已經逐步形成以蘇州博物館為龍頭、國有博物館為主體、專題博物館為特色、民辦博物館為補充,類型多樣、主題多元的博物館發展體系,并實現從“百館之城”向“博物館之城”的迭代升級。
國際博物館日,各種精彩紛呈的文博活動等你來打卡。事實上,在蘇州不止在國際博物館日,每10萬人就擁有博物館1.2家,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早已經成為蘇州的文化地標,成為市民與游客文化休閑的重要場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記。當下,“因為一個館 選擇一座城”也并非夸張的表述,一些熱門博物館絕對可以成為城市的流量擔當。
當“到博物館去”成為一種生活潮流,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這不僅意味著文博發展擁有了更廣闊的群眾土壤,也意味著文博發展將飽含著群眾的更高期待。蘇州博物館資源豐厚,其中不缺蘇博這樣炙手可熱的“頂流”,如何把這些文博資源用好用足,充分發揮出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功能,以及如何把文博品牌塑造成城市的最強IP,如此等等,這些都需要持續發力。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博物館資源轉化為文化教育的資源。如今,青少年的研學游逐年走熱,博物館也自然成為研學的重點,博物館理應成為廣大學生的“第二課堂”,但大量博物館游中存在“游”“學”割裂的現象,這也部分折射出博物館教育功能沒有發揮出最大效用。在今天簡單的展品串聯、生冷的文化輸入,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期待,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來說,有趣、好玩才能入腦入心,這就給博物館的文化輸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讓文物不再生冷、高冷,讓文物“活起來”,這是博物館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向科技借力,用數字賦能,如今博物館已經開始突破文物的靜態展覽展示,注重更加動態的方式,用沉浸式、互動性讓觀眾與文物“對話”,蘇州灣博物館的數實融合元宇宙平臺就是好的嘗試。近年來,博物館熱度居高不下,作為了解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館理應超越景點式“到此一游”,讓博物館以文化人的功效發揮最大化,就要在文化表達、文化輸出上不斷創新,讓文物變得更加生動,讓博物館更好地以寓教于樂方式走進大眾,資源轉化越活,博物館就離群眾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