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張 丫
用“中國最美的聲音”傳播江南文化,就是以曲藝為媒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江南曲藝既是通往江南文化的“小巷”,亦是助推文化強市、文化強國的“大道”。
江南初夏,余音裊裊。連日來,第九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如火如荼,全國評彈名家、優秀演員會聚一堂,在8天時間里上演18臺精品書目,“中國最美的聲音”響徹大江南北。
評彈產生于蘇州,流行于江浙滬。其說白細膩、唱腔婉轉、彈奏如珠落玉盤,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每三年一屆的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20余年不斷沉淀積累,在舉辦規模、藝術水準和參與度上都達到了國內之最,它既是曲藝界的藝術活動,也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品牌文化活動,成為集中展示蘇州評彈藝術優秀成果的重要平臺。
節慶是曲藝傳播的重要抓手,而曲藝又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正如歷史悠久、傳唱不衰的評彈藝術,就是人們觀察江南文化、體味蘇式生活的一個特色窗口,成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深厚的吳文化中生發,又不斷澎湃著人民創作的時代活力,從文化經典唱到時代巨變,從風花雪月唱到城市建設,從數百前年唱到今天,永遠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因為它來自民間、來自群眾,是生活藝術的凝結,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獨特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曲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和傳統美學。戲曲曲藝植根于人民生活,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群眾基礎和人文基礎,生動展現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是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它一方面弘揚傳統文化,不斷滿足群眾自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又發揮著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美學精神的重要作用。地方曲藝對城市人文品牌、城市魅力的塑造與建設同樣重要,如評彈之于江浙、秦腔之于陜西、黃梅戲之于安徽,未見其面先聞其聲,一座城市的美好形象竟在耳畔“呼之欲出”。
余音繞梁,可三日不絕。如何讓最美的聲音永續傳唱,是一個時代課題。要不斷激活文化的生命力,既要把藝術創造力與文化價值融合起來,還要把美學精神與當代的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既要傳承經典、代代守護,還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發出時代聲音,造就時代經典;既要把握人民之本、滿足本土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要面向世界、把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讓“中國之聲”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為更多人提供精神指引和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新時代下,新技術、新手段層出不窮,而以“人民”為內核,培養一批批優秀曲藝人才始終是戲曲事業繁榮發展的長遠大計。在國家日益強大、日益靠近世界舞臺中心的當下,曲藝工作更要筑牢人才發展基礎、寫好守正創新文章、唱好時代風貌之曲,站在江南、放眼世界,讓世界“聽見江南”“聽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