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蘇 木
“最美園林線”飄出蘇州書香味。這兩天,關于“地鐵站里的圖書館”話題再次沖上熱搜:位于地鐵6號線望星橋蘇大站的讀書區,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專程“打卡”,6號線蘇大站也迅速成為網紅站點。這是市民游客沉浸式體驗“最美園林線”的一個生動切面。
6號線串聯蘇州古城重要景點,是實至名歸的“園林博物線”,除了站廳設計、站標設計,列車設計、座椅設計也是滿滿的“蘇式”。不僅如此,6號線的每一個車站都有獨屬于自己的站標,將車站周邊的人文、歷史、典故等元素融入設計,彰顯江南文化。
地鐵作為重要的交通方式,已構建起了暢通的城市網絡。蘇州地鐵穿行于古城和周邊的板塊,發揮的交通功能越來越強。同時,由于蘇州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如何做好配套服務、助力文旅融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地鐵6號線開通后,市民游覽虎丘、拙政園、蘇博本館等熱門景區將新增一種極為便捷的方式。這正是蘇州地鐵推進“文旅融合”又一個新舉措、新嘗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要讓城市更美好,就要努力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適、更愜意。地鐵站這一公共空間,可以說是市民日常工作與生活線路中最為規律的交匯點。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高,地鐵不僅僅是現代城市的“動脈”,更是承載和演繹城市精神與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間。
對地鐵公共空間如何承載城市文化,蘇州一直都有探索。如索山橋西站探索集特色展示、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地鐵文化客廳”模式,推動“交通服務+非遺展示+公共文化”融合。作為全國首個蘇繡非遺主題的文化站廳,公眾在換乘的同時,可以身臨其境體驗蘇繡,有力提升了公眾參與文化生活的便利度。可以說,蘇州不僅把地鐵站融入了城市空間,為市民出行增添亮色,更把文化意味做到了細處。
不只是地鐵站,城市公共空間作為人們日常交流活動的場所,是城市的文化精髓所在。積極開拓、營造、發揮好公共空間的作用,讓城市文脈“活”起來,就是在用文化之力涵養城市發展。為此,需要挖掘公共空間的文化資源,引入鮮活的文化生態,同時面向市民生活,提供包括圖書館、展覽等各類配套措施,進一步豐富場地內涵。讓公共空間成為人們休閑、交流、娛樂的場所,使每一個穿梭其中的瞬間,都能成為記憶中美好的風景線。
經濟是城市的體格,人文是城市的靈魂。城市公共空間的創新,體現了城市文化的創新。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公共空間品質成色,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在為城市發展蓄力儲能——激發工作生活于此的人們的創造力,攜手將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