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王嘉言
交通發展是動脈,文化傳承是文脈。地鐵如今不再只是一個公共交通工具,更是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載體。
6月29日,串聯了虎丘、拙政園、獅子林、蘇州博物館等眾多文化地標的蘇州地鐵6號線開通運營,在進一步提升蘇州地鐵網絡通達性的同時,出站可達、咫尺園林的便捷體驗也讓人文蘇州更加親近。
城市交通空間如何更好“解鎖”文化?擦亮文化品牌,城市交通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本期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打造城市文化新陣地
顧正華
作為一道城市風景線,軌道交通不僅承載著市民出行需求,更是城市精神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乘坐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地鐵6號線蘊藏的蘇州元素太多、太美,值得細細品讀,深悟內涵。
走進車站,個性化的站標設計融入了周邊人文、歷史、典故等元素。懸橋巷站的站標圖案為狀元帽,因為不遠處就是蘇州狀元博物館;臨頓路站的站標圖案為兩座塔,因為靠近雙塔。不僅如此,站廳內的座椅、天花板也巧妙融入了蘇州花窗、明清家具、民國建筑設計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作為中國書法名城,6號線車站站名還邀請了知名書法家創作。字體遒勁有力,令人回味無窮。
文化建設是城市發展必不可缺的要素,直接關系到民眾的生活質量和精神文化需求。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城市文化可為城市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原動力。歷年來,蘇州城市交通在擦亮文化品牌工作中,亮點不斷涌現。古色古香的公交站亭、少兒書法展示、紅色文化主題站牌等創新之舉可圈可點。乘著地鐵去結婚、乘著地鐵游蘇州等品牌活動勾連起了民俗、美食、景點等文化要素,為打造特色文化“IP”加碼賦能。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當下,城市交通賦能城市文化,創新創造是源頭活水。圍繞百姓需要什么、喜歡什么,要不斷推陳出新,開發迎合大眾的文化產品。同時,要用好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新技術,實現文化創新的精準化。
做好“一快一慢”大文章
聆湖聽雨
園林、昆曲、博物館……“慢生活”需要慢下來、細細品,但出行需要通暢、快捷。這“一快一慢”是一對矛盾,長期以來制約著蘇州文旅產業的能級,但隨著“軌道上的蘇州”建設,“出站即園林”的設計理念大大縮短了旅游當中“在路上”的時間,讓市民和游客用更短的時間游覽更多的景點。其中,近日投入試運行的蘇州地鐵6號線最具代表性,14座車站緊臨著名景區。
既現代又傳統,蘇州是一座“雙面繡”城市,但兩者如何結合才能相得益彰?作為全國首個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的地級市,蘇州秉承“建地鐵就是建城市”的理念,積極探索讓軌道交通成為展示江南文化的最美窗口,將交通“動脈”轉化為城市文脈,大力開展產城融合的TOD開發,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激發軌道交通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謀劃空間開拓,助推城市面貌、功能煥新升級。利用場、站、車廂等空間資源,拓展城市人文空間、賦能文旅產業發展,就是“蘇州做法”。
“軌道上的蘇州”打開了蘇州文旅的全新格局。不過,做好“一快一慢”大文章還需要持續發力,要跳出“古城擁堵是古城街巷格局問題”“古城擁堵是單純交通問題”等認識誤區。一方面,通過軌道交通網絡展示文化底蘊和人文雅韻、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實現交通保障方案更加精細、交通換乘銜接更加便捷、交通生活出行更加智慧、交通保障舉措更加安全,讓廣大游客和市民在通暢、快捷中盡情享受“慢生活”。
下期話題預告
7月5日至9日,第十四屆江蘇書展將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中國版協2024館藏圖書展銷會也將同期舉辦。書展期間,蘇州主展場將設置多個特色場館,組織各類活動176場,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場“圖書盛宴”。
蘇州何以一次次牽手“書展”,成為江蘇書展的主展場?書香蘇州的“香”從何處來?如何進一步點燃市民的閱讀熱情,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來稿請寄: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