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張 丫
近日,美國紐約州40余名美國中學生不遠萬里來到蘇州,走進網師園殿春簃感受“明軒藍本”的文化魅力。一座架了40多年的文化友誼橋梁,時至今日依然暢通無阻,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采納了園林專家陳從周的建議,用“蘇州園林”來展陳一批中國明代書畫和家具藏品。經過中美雙方相關人士的多次研討,最終確定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一座以網師園“殿春簃”為藍本的中國庭園,取名“明軒”。1978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由蘇州園林部門承接的中國第一個園林出口工程正式啟動;1980年1月,明軒在美國動工,同年5月落成,參觀者絡繹不絕,在美國引起轟動。在此之后,明軒已不再僅僅是一座中國庭園,而成了一個符號,一種象征。它開了蘇州園林出口海外的先河,推動著中國園林走上世界舞臺。
當然,明軒出口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在美國明軒動工之前,蘇州在東園建造“明軒實樣”供美方驗收。如今明軒實樣也作為一處園林列入《蘇州園林保護名錄》,與美國明軒、網師園殿春簃“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發揮著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也成為中國園林發展歷程中的一段史話。從“殿春簃”到“明軒”的距離,就是蘇州古典園林與世界舞臺的距離。因為明軒,網師園成為外國游客眼中最美的蘇州園林之一;因為殿春簃,越來越多的“明軒”落戶世界各地。據不完全統計,自1980年至今,有近百座(個)蘇州園林和景品、構筑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德國等世界各地競放,不經意間串起了一條蘇州園林的海外游覽線和文化帶。
當下,我們看園林的角度是多維度的,它作為熱門旅游景區和稀有文化遺產上的保護與發展既有系統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從旅游產品的角度出發,游客熙熙攘攘在園林間產生著各種活動,表現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和對某種生活方式的向往。但,它更是文化藝術機構和詩意生活空間,它是由厚積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東方生活哲學生發出來的中國大地上最生動的“文創”啊。我們還有比這更生動、更有現實意義的“文創”嗎?一頭連著傳統文化與中國人始終追求的精神世界,一頭指導現實生活,生態環境、理想人居、地域特色、文旅消費……持續發掘它的時代價值才是對它最好的保護與發展。
蘇州園林作為對外開放的縮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使者。除了落戶海外的座座園林,蘇州園林與西方園林結對互訪的文化交流活動也源遠流長,包括西方園林對以蘇州園林為核心的中國園林的學習與借鑒。這其中,學習的不是亭臺樓閣、飛檐翹角的外在形式,而是與時俱進的美學價值和哲學精神,比如天人合一,比如景觀意境,比如無處不在的以情入景、情中有志,這些文化內涵猶如涓涓細流,注入世界各地。誠然,蘇州園林走向世界,始自明軒卻不能只靠“明軒”,重點不在于輸送與引進,而在于我們自己的發掘與研究,持續推動蘇州園林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