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力的關鍵所在。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肩負“走在前、做示范”的責任擔當,蘇州必須要探索新的增長點和發展路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代表生產力演化中的一種能級躍遷,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必然會面臨諸多挑戰,這就需要通過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以改革激發活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說到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要不斷用改革創新推動體制機制變革。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所在。蘇州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重點推動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發力產業向高向新,在實施傳統產業煥新同時,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不斷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基礎。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新質生產力之“新”在于技術突破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科技創新從“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劇演進,蘇州要進一步通過改革提升創新生態競爭力,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強度,加大引才育才力度,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盯住頭部、尖端、骨干,激發企業創新源動力,進一步健全創新融資機制和風險分攤機制,讓企業敢于創新。要針對科技創新薄弱環節,變“卡脖子”清單為科研攻關清單,圍繞重點產業,搭建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蘇州一以貫之的要求。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先鋒、打頭陣,要以改革激發活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貢獻蘇州經驗、蘇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