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改革是為了發展,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優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富民增收長效機制,推進全齡友好型城市建設,優化特大城市治理體系,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完善富民增收長效機制,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全市要以“擴中提低”改革為主抓手,健全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做好應屆高校畢業生、零就業家庭等重點群體就業幫扶,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困難群眾綜合幫扶。要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統籌農業生產體系、農村發展“兩項集成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促進農民經營增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推進全齡友好型城市建設,讓幼有所育,壯有所為,老有所樂。要把人口發展戰略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起來,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深化戶籍制度、外來用工子女入學便利化等改革,推進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范項目,打造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多元友好場景。支持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保障住有所居,擦亮群眾幸福底色。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優化特大城市治理體系,以改革智慧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有效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增動力、添活力。全市各地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深入實施“強基提能惠民”三年行動,健全矛盾糾紛化解、社會心理服務和危機干預等機制。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要完善安全生產“六化”建設長效機制,強力推進重點領域排查整治和“一件事”全鏈條治理。健全城市運行保障和應急管理體系,增強城市安全韌性。
以人民為中心,是改革最鮮明的價值取向,也是改革能夠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根本所在。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矢志改革創新,激發動力活力,把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抓實抓好,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