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楊 仲
“人力成本節省20%,生產效率提升30%,物料存取效率提升30%以上,倉庫庫存周轉率提升25%,一次合格率達99%以上,能源消耗減少13%以上。”這是智改數轉網聯為中核蘇閥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改變。在蘇州,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嘗到智改數轉網聯的利好,也通過智改數轉網聯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數據顯示,2021至2023年,全市累計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超3萬個,在全省率先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不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方面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另一方面就是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為一些傳統產業能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堅實支撐,一些傳統產業經過改造提升也能成為新興產業甚至是未來產業。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制造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
蘇州是制造業大市,目前蘇州擁有規上工業企業1.35萬家,規上工業總產值保持4萬億元以上量級,居全國第二,制造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在全部工業門類中,蘇州擁有35個大類、170個中類、515個小類,工業體系較為完備,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國內很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連接點。蘇州制造業的優勢可以成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底氣,不過最終效果還取決于傳統制造業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完成轉型升級,成為推動高質量的強勁引擎。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推動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就是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深化智改數轉,疊加網聯賦能,驅動制造業乘“數”而上、向“新”而行,這也是蘇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一大著力點。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在部署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項重點任務時,就明確提出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制造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智改數轉網聯、增資擴產“四合一”工作推進機制。因此,以智改數轉網聯為主要抓手,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仍是當前與未來蘇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應該說,蘇州以智改數轉網聯為抓手,在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入融合,奮力打造智造之城上做了大量工作,從構建政策體系到實施一系列精準扶持助企措施,包括夯實數字化發展底座。由此取得的成效也顯而易見,比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73.5,全國城市領先;又如,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全省第一,入選2022年全國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強,獲評首批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如何進一步深化智改數轉網聯?蘇州又啟動了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將實施八大工程,這為蘇州制造業進一步數實融合提供了具體路徑。
對于政府而言,就是要不斷提升服務的能力,尤其要針對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癥結為企業把脈問診,通過完善服務資源、加強政策、資金支持等助力企業智改數轉網聯跑出加速度。近期,國家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加大助企幫扶力度。從制造向智造進階,也是企業發展的內生需要,對企業來說智改數轉關乎效率和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和關鍵之舉,推動智改數轉網聯、提升“智造”水平當成助企幫扶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