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離火
10月3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文化和經濟相融合、傳統和現代相貫通的蘇州答卷——以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筑夢現代化》。文章指出,“新時代的人文經濟學,不是簡單的‘文化+經濟’,而是在交融互動、融合發展中實現共生共榮。持續探索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互促共進機制,定能為發展賦能、為文化強基、為未來蓄勢。”
一架繡繃,十指春風。“雙面繡”一度是蘇州的城市符號。一面是人文鼎盛,一面是經濟繁榮;一面是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一面是蓬勃發展的現代經濟。如今,蘇州正以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為筆,奮力繪就“筑夢現代化”的宏偉畫卷。
歷經歲月洗禮,蘇州在明清時期成為江南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全國經濟版圖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新時代,蘇州肩負著傳承和發揚優秀歷史傳統的責任,通過實現現代化,繼續成為引領地區發展的標桿,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文化,是蘇州“雙面繡”中最為絢麗的一面。昆曲、評彈曲調悠揚,園林、蘇繡精致細膩,早已成為世界辨識中國的鮮明符號。這些文化瑰寶,不僅是蘇州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吳風悠揚,民情雅致,“最江南”的氣韻在這座城市中靜靜流淌。古城區的明清建筑、古街巷弄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繁華商業中心交相輝映,平江路、山塘街等歷史街區,在保留傳統建筑風貌的同時,融入了現代商業元素,成為熱門打卡地。昆曲、評彈等傳統戲曲藝術不斷創新推廣,吸引了年輕觀眾的目光;蘇繡、桃花塢木刻年畫等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時尚元素相結合,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經濟,是蘇州“雙面繡”的另一面。蘇州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了其獨特的城市品牌和形象,“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吸引了大量投資、人才和游客。蘇州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為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推動作用,帶動了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的繁榮。傳統手工藝文化如蘇繡、緙絲等,不僅是珍貴文化遺產,更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同時,強大的經濟實力又為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基礎,政府和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歷史文化遺跡的修繕、保護以及傳統文化項目的研究和推廣。經濟的發展還為文化交流和傳播提供了更多平臺和機會,各種文化活動、藝術展覽、國際會議吸引了國內外的關注,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也吸引了更多文化人才會聚蘇州。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蘇州以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為引領,開啟“筑夢現代化”的新征程。蘇州的現代化建設,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深切關懷、殷切期望。蘇州正以胸懷天下的城市氣度,勇于“為中國式現代化探路”,努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優異答卷,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圖景更為全面、更具典型意義,讓中國式現代化在蘇州更加可觀可感,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光明前景的標志性窗口。
黨中央謀劃的重大戰略,蘇州抓得更早、起勢更快;全國都在做的事,蘇州標準更高、謀得更遠??萍紕撔?“八大工程”和“1030”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蘇州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主攻方向”。以實施科技創新“八大工程”為抓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打響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富之地的城市品牌。圍繞創新、智能、綠色、安全的方向,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塑造傳統產業新優勢,培育新興產業新動能,搶占未來產業新賽道,把握數字經濟新趨勢,加快建設“1030”產業體系,全力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從“雙面繡”到“筑夢現代化”,蘇州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堅實的步伐,在傳承與創新、文化與經濟、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相信在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下,蘇州必將在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