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楊 仲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129個國家和地區的3496家展商匯聚,400多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密集展出,企業展參展國別(地區)數和企業數都超過上屆。在進博會期間,“蘇州交易天團”不僅在蘇作館、技術裝備等展區首秀蘇工蘇作、硬核科技新品,同時也會開啟“掃貨”模式。據市商務局統計,開幕前蘇州專業觀眾注冊報名過萬,報名人數再次位列全省第一。
無論是“買全球”,還是“賣全球”,作為一個高能級的開放型大平臺,進博會啟幕七年,始終熱力不減。進博會的吸引力何在?因為它已經成為全球新品首發地、前沿技術首選地、創新服務首推地和高技術、智能化的新質生產力的聚集地。在這里,國內外企業可以感知市場熱度,洞悉消費走向,把脈產業創新趨勢。無疑,借力進博會“溢出效應”,企業可以尋找發展新機遇。
進博會進入第七個年頭,平臺不變,開放的姿態不變,作為聯通內外橋梁作用不變,不過一路走來,規模在擴大、朋友圈在拓寬、熱度在提升,最重要的是每年的看點在變化。新產品、新理念、新技術、新服務,全球首發、亞洲首秀、中國首展……是每年進博會的亮點和看點,這些新元素新亮點折射的就是消費的新風向和市場的新動向,這是最需要也最值得觀察與思考的地方。
如今進博會已經成為感知消費新風向的一大窗口,消費升級的趨勢從展區展位展品的熱度便可窺見。在本屆進博會上,各參展企業最能感受消費升級的趨勢,“個性體驗”“科技智能”“綠色健康”等成為關鍵詞,中高端消費的熱點就是市場的增長點,要以“新供給”滿足和激發“新需求”,而“新供給”的背后伴隨的是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更高要求,市場的動向最終會傳導到產業鏈、生產端。
對于企業而言,參展不是最終目的,有效實現從展品到商品甚至是爆品的轉化才是。借力進博會窗口, 一方面通過展示鏈接全球大市場;另一方面也是真槍實彈式接受市場檢驗,市場定位準不準、科技含量高不高、產業方向對不對,市場需求、客戶需要就是最好的反饋。蘇州參展企業要多聽聽市場反饋,多從消費新需要、新變化中去找靈感找商機,不斷升級產品、技術和服務。
一件件新展品、一項項“黑科技”,進博會堅持向“新”而行,不斷匯聚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也凸顯進博會是新質生產力濃度最高之地,最新成果的出圈熱銷也更加堅定企業轉變發展動能,與新質生產力同頻共振的決心和信心。蘇州是制造業大市,要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需要激發科技創新“新活力”,培育蘇州智造“新動能”。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一些企業從起步就瞄準新產業、新賽道,但在蘇州還有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面臨著向“新”而行轉型升級的重任。從進博會傳導的信息看,無論對接國際市場還是搶抓國內市場,都需要從新動能里覓新生。眼下,蘇州正著眼于以推動智改數轉網聯工作為抓手,對制造業進行系統性重塑,大到政策體系小到精準扶持措施,蘇州制造企業要以政策利好為契機積極行動起來,為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開啟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