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
近來,一些醫院的門診差不多變成青少年專場了,焦慮的家長,憂郁的孩子,不想上學、“一點小事”就想不開等,成了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難題。如何有效應對?筆者認為要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主動破局,從多元治理視角出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協同聯動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多層次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低齡化。
青少年時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本身容易遇到各種心理困惑和問題,當困擾無處發泄,只能陷入內心的折磨。《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就顯示,抑郁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低齡化趨勢,其背后是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和社會期待不斷向前延伸、傳導,使得越來越多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越來越早地囿于心理困境,甚至演變成心理疾病。
當前,積極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滿足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求,亟須家庭、學校、社會的深度合作,串起“家校社”連心橋。
要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社會、學校和家庭各自承擔不同的責任和角色,共同構建起一個相互協同的心理支持系統。社會提供心理健康信息和資源,學校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家庭則是孩子們最為親近和信任的依靠,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加強心理援助的有效性。此外,通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提高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度,加強社會支持和社會認同感。青少年在這個網絡中能夠得到來自不同層面的支持和認可,有助于增強自信心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要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心理健康問題處置能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教育、衛健等部門共同參與,形成最大合力,建立心理咨詢求助便捷平臺;建立學校、社區、醫院等協調聯動信息共享機制,對重點學生及特殊群體進行家校心理健康水平實時動態監測;壯大心理健康服務志愿者團隊,面向學生和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危機干預、心理成長等心理健康服務。依托社工服務體系,開展心理咨詢服務。
要促進青少年參與服務學習。引導青少年參與公益項目、志愿服務和勤工儉學等服務學習。特別要通過將學科學習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強調知識學習的情境性、社會性和生活性等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真正能夠服務社會的能力,以此來解決教育中存在的“知”“行”分離現象。在解決問題和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的意義和知識的價值,并且提升實踐能力、核心素養、社會責任感以及擔當精神。此外,在服務學習過程中,通過親子互動、家校互動和社會聯動,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深度參與學習實踐,并全程參與教育過程,從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并實現自我成長,完善自身心理健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