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引發了“人文經濟學”的廣泛關注,人文精神也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蘇州“三大法寶”在生動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與時俱進,綻放出新時代的人文光芒,成為鼓舞激勵蘇州高質量發展的不懈精神動力和文化富礦。
以“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為主體的蘇州“三大法寶”,是廣大干部群眾在敢闖敢試的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力量,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1992年,張家港堅定“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廣泛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三超一爭”口號,張家港開始了蘇南“邊角料”的反超。從“全縣只有一部柴油發電機”到連續30年位列全國百強縣“前三名”,張家港先后獲得200多項國家級榮譽,連片的沙洲見證了張家港人白手起家、奮進爭先的艱辛歷程。“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背后,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結果,是精神力量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凝聚人的結果。
1984年,昆山自費建設開發區“引鳳筑巢”,通過以商招商吸引臺資、擴大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范圍等舉措,實現了從“小六子”到連續19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首位的蛻變,開放的道路越走越寬。如今,昆山依托電子信息和裝備制造產業兩大傳統優勢產業打造“搬不走、壓不垮、拆不散”的產業鏈條;通過重點布局新顯示、新智造、新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新數字6個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拓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的“昆山之路”內涵也在不斷與時俱進,用開放的縱深擴寬了城市發展路徑。
1994年,蘇州憑借優雅環境的蘇州園林、精細勞動的蘇繡、代表精致文化的蘇州盆景吸引了新加坡選址蘇州,蘇州工業園區在打樁機的巨響中建設開來。從“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到“園區經驗”的“品牌輸出”,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先行先試”向“示范引領”的跨越式發展。蘇州工業園區采用了“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人才優先戰略,通過實施金雞湖人才計劃等在全球范圍吸引人才資源,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在時代的發展中有了“親商”重人才等全新的定義。
“人文經濟學”命題的提出,充分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傳承了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人文與經濟的交融互促也成為高質量發展題中應有之義。新時代語境下的蘇州“三大法寶”,指引著蘇州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堅持人民導向,凝聚起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保護與發展中傳承千年文脈,注入發展動能:以人才為關鍵推動科技創新,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以人文為引領推動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