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澄菲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蘇州是經濟大市、工業大市,也是開放大市。蘇州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實踐,真實反映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也生動闡釋了改革與開放的邏輯關系。
改革倒逼開放,“人為我用”實現“農轉工”的歷史性轉變。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由此拉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序幕。隨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改革的一項戰略決策在全國推廣開來。在蘇南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農民們沒有把社隊企業分掉,而是頗具改革色彩的,用鄉鎮政府和村級自治組織替代先前的人民公社和生產隊來管理集體經濟,通過工業保存下了集體經濟實體。
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富足的鄉村經濟和勤勞進取的人文傳統,構成了“蘇南模式”發生的基礎,而將“星期日工程師”請進來的開放創舉,則成為“農轉工”得以實現的點睛之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擺在鄉鎮干部、企業老板面前的問題很現實:鄉鎮企業有了,但是生產技術、管理能力在哪里?歷史給出了答案:從上海請進來。彼時,每逢周六下班的時候,一群群知識分子便涌入上海的長途汽車站、碼頭、火車站,他們的目的地就是蘇南的鄉鎮企業。到了第二天,這群“星期日工程師”又如潮汐般坐上末班車趕回上海。通過人才的流動,上海的智力、技術、理念流向了大批的蘇州中小鄉鎮企業、民營企業,推動了蘇南地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鄉鎮工業的蓬勃發展,助推蘇州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的道路,實現了“農轉工”的歷史性轉變,也為蘇州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人力資源基礎。
以開放促改革,“學以致用”實現“內轉外”的歷史性轉變。1984年,第一家外資企業“中國蘇旺你有限公司”落戶“昆山自費開發區”,標志著蘇州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開端,今天的蘇州擁有14家國家級開發區,集聚了超過1.8萬家外資企業。從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基礎來看,蘇州的政策優惠不如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但蘇州以開發區為載體,通過學習借鑒先進經驗,促進體制機制改革,實現了“內轉外”的歷史性轉變,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就是典型案例。
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順利推進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中新雙方建立了三個層面的工作機構,其中第三層次的聯絡機構為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和新加坡貿工部軟件項目辦公室。學習借鑒是園區得以發展的第一步,新加坡軟件轉移主要包括規劃建設管理、經濟發展管理、公用行政管理三方面。園區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經驗廣為流傳,是蘇州以開放促改革的大膽實踐之一。一系列的學習借鑒、改革創新都促成了“親商”理念的形成,比如園區在一開始招商時對客戶的收費項目多達170項,最終經過中新雙方的共同努力,減到了11項。30年來,在借鑒、消化、吸收、再創造的基礎上,蘇州工業園區制定接軌國際通行規則、符合中國國情和園區實際的規章制度超百項,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
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以改革開放精神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2011年,蘇州GDP首次突破萬億元,但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還有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緊緊抓住“創新”這個改革開放的生命線,先后承擔210項國家、省級改革試點任務,82項試點經驗復制推廣至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量轉質”的歷史性轉變。
知其來者,方知所往。回望歷史,改革與開放相生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輪驅動力,也與蘇州干部群眾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實干擔當的品格相融互促。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蘇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蘇州的歷史實踐詮釋了改革開放精神的深刻內涵。從“勾畫現代化目標”到“中國道路怎么走,看看蘇州”,從“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到“要繼續推進共同富裕,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極大鼓舞和激勵著全市干部群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蘇州將大力弘揚改革開放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釘釘子精神抓好貫徹落實全會的各項要求,堅持求真務實,強化改革擔當,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