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等一系列重要論斷,系統回答了“為什么保護傳承”“保護傳承什么”“怎樣保護傳承”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新時代全時域、全地域、全要素挖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相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總書記對江蘇、蘇州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歷史文化遺存傳承保護作為一項全局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來落實。
心存敬畏、系統保護,延續城市文脈。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多年來,相城本著對歷史敬畏、對城市負責的態度,實施全面、系統、整體保護。一是構建“全時域、全地域、全要素”保護體系。注重形態的整體保護,將不同時期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理出來、保起來,將保護古鎮、古村、古街、古河道統籌謀劃、系統推進,一體化保護街巷、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民俗。二是秉承“尊重歷史、因地制宜、修舊如舊”更新原則。統籌推進黃埭、太平、陸慕、眾涇等老街和仁巷、南河港、馮埂上等古村保護更新,在保留老街古村傳統韻味的基礎上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在修繕“點”上古舊建筑的同時,復原“線”上的街巷風貌,提升“面”上的整體街區格局與環境空間,實現人居環境的提檔升級。三是守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底蘊特色。構建“名鎮+古鎮、名村+古村、歷史文化街區+老街”的全面保護體系,按照“一街一策”“一村一策”工作思路,重點對北橋老街、黃埭老街、湘城老街、太平老街等為代表的歷史風貌片區仍保留的古舊居宅進行置換和修繕,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統籌協調古村老街保護利用、水環境保護和建筑安全治理工作,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切實保護好江南水鄉水陸肌理。
古為今用、與時俱進,凸顯新韻特色。相城區高度關注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大力拓展各類文化新業態,傾力打造“江南文化”新名片,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一是推動“沉睡資源”變身“活力資本”。全力打通文保、消防、規劃等政策“痛點”“堵點”“難點”,采取政府收儲、國企實施、市場主導等模式,充分利用村級閑置集體資產,推動舊廠房有機更新、老舊糧倉,持續提升城市新活力。二是推動“文化流量”變身“旅游留量”。堅持以“全域旅游助推全域發展”為核心理念,高標準打造虎丘濕地公園(青苔村)、陽澄湖度假區、望亭北太湖滾動建設一批城市更新項目,高水平推進“點亮大運河、元和活力夜、高鐵時尚夜、陽澄滋味夜、璀璨珍珠夜”等活動品牌,形成“文旅融合、城旅融合、產旅融合、鄉旅融合”新模式。三是推動“優秀傳統”變身“時尚名片”。聚焦市場需求和非遺文化有機融合,精心組織圣堂廟會等看非遺、賞民俗系列活動,積極推動湘城麻餅、天福等老字號創新出圈,精心打造“廿八匠”非遺品牌,演繹御窯金磚、元和緙絲等“相城十絕”的“現代精彩”,全力提升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守正創新、活態傳承,彰顯獨特氣質。相城區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工作方針,不斷探索非遺保護和發展的新路徑。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支撐。制定《關于相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若干扶持政策》《相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行動方案》等文件,系統性加強對全區非遺傳承的保護工作。二是夯實保護根基,推動融合發展。積極排摸各類非遺資源,發布省、市、區目錄清單。三是強化品牌推廣,提升非遺影響。鼓勵非遺市場化發展,搭建非遺展示交流平臺,以非遺展覽、非遺市集的形式,為各類活動增添傳統文化魅力。鼓勵和支持相城非遺走出去,多渠道、多方位推介非遺資源。持續開展宣傳推廣活動。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推送“遺”脈相承系列文章及非遺制作視頻,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各項工作”,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用實際行動留住歷史的根和文化的魂,讓相城文化在新時代彰顯更加獨特的價值和韻味。
(本文為《全時域、全地域、全要素挖掘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對策研究——以相城區為例》部分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