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蘇州的發展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而生的家國情懷、開放融合、務實進取等精神特質,為蘇州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磅礴力量。
以文培元讓城市認同力進一步提升。從城市學的研究視角來看,“生活在蘇州很有福氣”,正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從極具地域文化屬性的印記中,生動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歷史性價值,并推動其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效體現。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堅持運用歷史思維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探源工程”為引領,進行蘇州非遺文化傳承、蘇州園林文化守正創新、蘇州民俗、大運河文化、鄉耕文化等主題的脈絡梳理,正是更深層面、更廣領域的有益溯源。對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結合上的成果,從“中華傳統文化在蘇州的歷史長河中流淌浸潤的碩果”到“改革開放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從文化研究中提煉出高質量發展的蘇州之答,謂之有益研究。以古城保護的“蘇工精作”“最江南”等為藍本展現蘇州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蘇州工業園區的“產城融合、以人為本”“互融共生”等為藍本展現蘇州現代文明的深厚內涵,積淀文化尊崇。江蘇蘇州干部學院的昆曲沉浸式教學課程,以“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為主題,串聯蘇州評彈、昆曲選段,把蘇州特色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融于黨性教育的“心學”課程體系,亦是有益探索。
以文搭臺讓城市吸引力進一步提升。從“吳江號”引才專列開進武大、首發武漢“高校引才專列”抵蘇、“校園蘇州日”(蘇州—武漢)雙向奔赴,全程蘇韻濃厚,用文化搭臺,體現了蘇州拼搶吸引人才的精致手筆,今年更是重磅發布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為統領,系統構建“1+8”的人才政策體系,注重融合和深耕見賢思齊的文化屬性,向世界展示新時代蘇州海納百川的人文吸引力。以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簽約落戶吳中為例,就是運用好文化優勢,蘇州吳門醫派的中醫文化傳承和資源稟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再來看傳承了600多年的香山幫,代表著蘇式建筑的頂流水準,成名作品大到天安門、故宮三大殿,小到非遺“光福核雕”,通過與宣傳媒體、院校深度合作,使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得以接續傳承、蒸蒸日上,實現了文化人才梯隊能級的跨越式提升。
以文載業讓城市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家喻戶曉的蘇州“三大法寶”,匯聚了構建推動蘇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鋼筋鐵骨的改革開放精神、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等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亦是一脈相承。在前景廣闊競爭激烈的文化產業發展浪潮中,蘇州堅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依托“蘇州制造”的強勁動能,以強鏈、補鏈、延鏈協同為抓手,在增量和提質上同步發力,持續推進蘇州文化產業全面高質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數字化戰略等相關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文件密集出臺,以加快建成文化強市行動方案中的“811”計劃為例,通過工作項目化和項目清單化狠抓落實,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與金融融合等方面的不斷創新舉措,都是近年來蘇州實施“文化+”戰略的具體路徑。再比如中法文化節、文博會等大型活動的舉辦,為文化產業化營造了無窮商機。與此同時,在“蘇州制造”這張亮麗名片上,越來越多的蘇州IP開始涌現,文化賦能帶來的“高端”體驗感日益凸顯,以蘇作館為代表體現,制造業產品除了功能性之外更注重設計感,將文化元素從產品設計到服務設計全鏈融入,用蘇州的工匠精神打響“蘇州制造”品牌標桿。
建設一座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的人民城市,讓每個人都切身感到很有“福氣”,這就要求城市發展不僅要經濟上有高度,還要在人文上體現溫度。蘇州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勇毅扛起“四個走在前”“四個新”使命責任,一幅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文明典范同頻共振的蘇州藍圖已然繪就,正不斷激勵和激發著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作為,讓蘇州這座幸福之城在全球舞臺上,更多更好地展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蘇州“雙面繡”圖景。
(作者系江蘇蘇州干部學院學員管理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