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峰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推進黨紀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引導黨員干部真正把紀律規矩轉化為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守紀律是黨員干部應有的自覺修養,也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工作習慣和精神追求。
我們黨是用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我們的力量所在。紅軍初創時期,毛澤東同志就高度重視整肅軍紀,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為人民軍隊的優良作風奠定了堅實基礎;解放上海后,為了不打擾市民,戰士們嚴格執行“不入民宅”的紀律,和衣抱槍露宿在雨后濕漉漉的街頭……“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一百多年來,正是由于有了建立在高度政治覺悟基礎上的鐵的紀律,我們黨才能始終贏得人民群眾愛戴和擁護,團結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黨員的紀律意識、規矩意識和遵規守紀自覺,并不是天然就能產生的,也不是一入黨就會自然形成的,必須通過持續的思想引導、嚴格的黨性鍛煉、深入的學習領悟才能達成。黨的歷史經驗和新時代實踐經驗表明,將經常性紀律教育和集中性紀律教育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釋放紀律教育最大效能。
經常性紀律教育重在融入日常、抓在平時。要充分發揮好干部學院作為不正之風“凈化器”、黨性鍛煉“大熔爐”、全面從嚴治黨“風向標”的重要作用,把紀律教育納入培訓課堂的必修課、常修課。要挖掘用活蘇州的況公祠、“五百名賢祠”廉政文化基地、范仲淹紀念館本土廉政文化資源,深挖清廉人物事跡、清廉家風家訓家教故事,豐富黨紀學習教育的教學載體。要充分吸收集中性紀律教育的有益做法,將此次集中性黨紀學習教育中的一些創新經驗做法在經常性紀律教育中予以推廣,進一步推動紀律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經常性和集中性相結合的紀律教育機制,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綜合發揮黨的紀律教育約束、保障激勵作用。“四種形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理論、實踐和制度創新,充分體現了組織的關心和愛護,既讓黨員干部重視、警醒、知止,又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堅持教育在先,對犯錯誤的同志進行觸及靈魂的思想教育,堅決克服“老好人”思想,常態化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綜合運用談話提醒、批評教育、責令檢查、予以誡勉等方式咬耳扯袖、紅臉出汗,及時糾正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在促使其發自內心知錯悔錯改錯的同時,讓黨員干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我們要以《條例》為鏡,不斷審視自己、提高自己,要堅守忠誠的“真品質”,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老老實實做人、求真務實干事,圍繞本職崗位兢兢業業工作,以實際行動擦亮忠誠底色;要恪守廉潔的“嚴規矩”,敬畏黨、敬畏人民、敬畏法紀,主動經受“千錘萬煉”,時刻自警自省,讓廉潔常駐心間;要厚實擔當的“鐵肩膀”,磨礪錘煉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以更加堅實的專業能力和更加飽滿的專業精神迎難而上,面對歪風邪氣堅決斗爭,面對大是大非敢于動真碰硬,在知信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