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精工細作,是蘇州文化之精髓,也是蘇式生產生活的重要特征。這種細致入微不僅體現在產業高質量發展層面,同樣也滲透于我們的一日三餐,從而精雕細琢出自成體系、笑傲一方的蘇州美食圖卷。
2月4日,期待已久的“品蘇味過‘酥’年 十全十美十大碗”2024蘇州新春美食節正式開幕。這是蘇州為推動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并帶動春節文旅消費的最新努力。那么,本次美食節有哪些獨具特色之處?一起歡度“酥”年的消費者們又將享受到哪些實打實的福利呢?
2024新春美食節是歡度“酥”年的重要一環。
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講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發乎內心地敬重農業生產的不易果實,細致嚴謹地吃出儀式感和莊重感。其背后所升華出的,是一種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人生哲學。也正是在那中華文明的童貞歲月,蘇州美食開啟了溢香四海的浩蕩征途。
吳國公子光對專諸有知遇之恩。于是專諸苦練烹飪之術,終于在公元前515年以“魚腹置劍”的豪俠壯舉成就了恩公的平生夙愿。登上寶座的公子光就是大名鼎鼎的吳王闔閭。闔閭選賢任能、發展生產、整軍經武,在攻齊、平越和破楚的凱歌聲中,帶領吳國完成奇跡般的史詩崛起。蘇州歷史上第一個高光時刻,竟和魚香美食息息相關,令后世稱道不已。而細膩、勇毅又果決的專諸,則被蘇州先民以獨有的浪漫主義情調追認為“廚師之祖”,從此香火祭祀,累世不絕。
自春秋戰國“吳越之地,稻飯羹魚”以降,悠悠千載,蘇州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而逐漸成為全天下舉足輕重的經濟和文化樞紐。最江南的蘇州美食,也在世代的人口遷徙和經濟文化交往中,不斷融入進五湖四海和異域他鄉的奇妙味蕾,從而于波瀾不驚中“演化”出我們既耳熟能詳、食茲在茲,又略感驚詫、口感別致的“蘇幫菜”。
傳統意義上評價美食的色香味俱全,早已無法定義蘇州香叆雕盤歷經歲月沉淀后的美學精神與經濟價值。這片土地出產的佳肴美饌,業已幻化為了一幅幅內容出彩、層次分明、記錄并傳承著蘇州人價值觀和人生態度的水墨丹青。
蘇州美食是這座城市經濟與文化實力的“味覺呈現”。
值此龍年新春來臨之際,蘇州全市十大板塊精心推薦百樣經典蘇州佳肴,而“十全十美十大碗”則作為其中十里挑一的是精品而備受矚目——外脆里嫩的姑蘇區松鼠桂魚,沁香四溢的蘇州工業園區金桂脆皮鴿,補血驅寒的蘇州高新區郁香非遺豬爪,食材飽滿的相城區雞湯碗,鮮而不膩的吳中區藏書羊肉,肉嫩鮮美的吳江區莼鱸之思,微辣鮮香的昆山銅盆紅燒老鵝,汁水豐盈的太倉德式豬肘香腸,酥爛脫骨的常熟蒸菜,咸淡適宜的張家港鳳凰豆腐。
“十大碗”皆非嚴格意義上的珍饈美饌。但蘇州菜講究時令、制作精細,將本地“燉燜煨焐”的烹飪“看家術”發揮到極致,入口、入胃、入心、入腦。同時,“十大碗”沁人心脾的美味,還濃縮著蘇州發展的千年記憶并展現出吐故納新、兼收并蓄的開放與包容精神。
比方說莼鱸之思,就取自西晉文學家張翰的《思吳江歌》。“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秋風生洛水,遠在京師的宦旅生涯令作者總能于剎那間觸景生情。肥美的鱸魚不僅寄托著詩人對蘇州故鄉的無盡思念,字里行間也昭示著變革開啟之際物產豐饒的蘇州必將承載經濟重心南移重托的時代強音。
鮮嫩肥美的鱸魚肉之中,暗藏著古代蘇州經濟崛起的“密碼”。
再比如金桂脆皮鴿,鮮為人知的是,這道本幫菜是傳統粵式脆皮乳鴿的升級改良版,在腌制時加入本地金桂和碧螺春,從而使其口味更加豐富。蘇州與珠三角地區悠久的交往史,在食材中不經意得以呈現。因設計了蘇州博物館而家喻戶曉的建筑大師貝聿銘,他祖籍蘇州,出生于廣州。從味蕾風格到建筑式樣再到城市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蘇州都因交流融通而受益匪淺。
“在蘇州過‘酥’年”。龍年新春吸引的遠不止老蘇州,更有“留下來”的新蘇州和洋蘇州,以及奔赴“酥”年之約的國內外賓朋。所以,借助這次新春美食節,蘇州決定以至誠之心,拿出真金白銀的重磅福利,祭出超大力度的購物優惠:一口氣“擲出”3000萬元數幣紅包——2月7日,面向在蘇消費者發出1000萬元零售和餐飲消費券,后續還將推出1000萬元住宿消費券和1000萬元餐飲專享數幣消費券。消費者可關注“蘇州發布”公眾號,獲取消費券、補貼領取辦法和使用細則。
除了新春美食福利大派送,美食節的盛大啟幕,還呈現出政府搭臺、協會引領、企業唱戲、金融助力、平臺賦能的“矩陣配合”、“立體作戰”模式,囊括了城市文旅和餐飲消費的方方面面。全市十大板塊,更是以最強火力爭先恐后加大美食促銷,燃爆全城,嗨翻全網。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視,不敢有一絲懈怠。
蘇州“一擲萬金”刺激餐飲和文旅消費。
近年來,蘇州成功打造了諸如“五五購物節”、“夜zui蘇州”和“雙12蘇州購物節”等多個城市消費節慶品牌,大大提升了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圓桌觀察員認為,如今的美食節,顯然能夠以佳肴食欲煥發熱情,用真金白銀激勵支出,把美食圖譜無縫置換成旅游圖譜以及文化圖譜,進而合城市游、鄉村游為一體,集美食經濟、網紅經濟、旅游經濟于一身,全盤勾勒出一幅龍年春節蘇州農文旅大融合的消費繁華圖。
舉世無雙的中華美食,是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是即便遠隔重洋也能喚起認同感和自豪感的文化符號之一。憶往昔《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四海歸心的誠摯與熱愛便瞬即席卷全網,舉國亦為之動容。所以這一回蘇州在厚重的文化加持下毅然打出“美食牌”,顯然是把住了流量爆款的跳動脈搏。
(圓桌觀察員/顧善聞 圖片來源:蘇州日報 引力播 蘇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