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各地紛紛發布2023年度人口數據報告。各城市常住人口數,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
人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也是當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內涵之一。而常住人口,是指經常居住在某區域半年以上的人口,即實際居住人口,其數量一直作為衡量區域人口吸引力和集聚度的關鍵指標。
常住人口數的變化,背后起作用的不僅是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還與城市之間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大有關系。這其中,蘇州的情況怎么樣?又該如何出招?數據背后的邏輯與啟示,值得細究。
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下滑
此前,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備受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豆珗蟆凤@示,2023年,全國出生人口902萬人,總人口比2022年末減少208萬人,自然增長率為-1.48‰。
各省的數據,同樣值得關注。比如2023年浙江常住人口,比2022年增加了50萬人。但去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是1978年公布常住人口以來,46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自然增長率為-0.86‰;而相較2022年,江蘇2023年常住人口增加11萬人,增長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一個突出的現象是,經濟發達省份,呈現出更加明顯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下滑趨勢。
此外,歷來作為人口輸出地的部分中西部省份,人口自然增長率也進一步下降。比如,安徽2023年的常住人口比2022年減少了6萬人,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1‰;四川省202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2‰,上一年則是-2.65‰。
上述省份的數據,與全國總人口呈現出的下降趨勢整體一致,也與公眾所憂慮的人口出生率日益下滑的走勢相吻合。
江南水鄉,歷來是人們向往之地。
再聚焦蘇州。幾天前,蘇州市統計局剛剛發布2023年蘇州市人口主要數據:2023年末,已躋身特大城市行列的蘇州,常住人口為1295.80萬人,比2022年末新增4.74萬人,常住人口規模繼續保持全省第一。不過,根據數據對比,過去幾年,蘇州同樣也面臨人口增長放緩和出生率下滑的問題。
人口增量,明星城市誰在領跑?
人口學家認為,人口下滑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包括老齡化,消費力下降,社會保障壓力加大等,最終會深度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同歐美部分國家做法相似,在自然增長率下滑的情況下,人口遷入成為人口增長的主要渠道。圓桌觀察員注意到,怎樣提升人口數量特別是活力人群的數量,已成為各地關心的重要議題。為此,城市間從“人才”擴展到“人口”,這場爭奪戰日益激烈。
從2023年度常住人口數據來看,安徽雖然全省常住人口下滑,合肥卻以21.9萬人的增量,位居全國萬億GDP城市首位。而在2022年,人口增量第一城是長沙;2021年,為成都;再之前的2020年,則是鄭州。
另一座人口增量明星城市杭州,2019年曾以55.4萬人的增量,拿下常住人口增量第一城,此后幾年中始終位列前三甲。2023年,杭州常住人口增加14.6萬人,雖然仍居前列,但絕對數量也已出現較大程度下滑。
蘇州加快打造現代化城市。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圓桌觀察員,常住人口數據變化,主要受國內人口遷移大趨勢、城市能級(輻射力)、產業集聚度、落戶門檻等幾方面因素影響,盡管不能完全代表城市經濟活力強弱,但通過對人口數據進行分析,仍可以窺見一些線索。
比如,“澤平宏觀”曾發布《中國人口遷移新趨勢》研究報告,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后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
分析認為,近年來,合肥持續推進“強省會”戰略,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逐步放寬城鎮落戶限制政策,抓住了有利機遇,實現了增量由2021年9.5萬人、到2022年16.9萬人,再到2023年的21.9萬人的“三連跳”。而杭州作為數字經濟的高地,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也是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因素。
搶人大戰越來越“卷”,蘇州如何出招?
作為經濟大市、文旅大市,蘇州歷來具有很強的人口吸引力,算上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全市服務人口超1600萬。
事實上,2023年4月起,蘇州積極實施“戶籍新政”,新修訂施行《蘇州市戶籍準入登記管理辦法》《蘇州市區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大幅放寬市區積分落戶,全面放開4個縣級市落戶,力度空前。據蘇州公安對外公布,去年上半年,共有8.97萬人新遷入蘇州,成為蘇州戶籍人口,較上一年同期增加3.79萬人,增幅達73%。
可以說,2023全年4.74萬人的常住人口增量,在蘇州持續推進產業升級背景下,成績同樣可圈可點。
蘇州持續降低落戶門檻。
不過,當城市“搶人大戰”越來越“卷”,在人口自然增長率走低、遷入人口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我國人口紅利加快向人才紅利轉化的歷史契機,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牽引,鍛造長板放大優勢,全力打造人口、人才“雙高地”,蘇州仍需加快發力。
圓桌觀察員認為,我們一方面要帶著“慢不得”的緊迫感主動出擊,進一步拿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滿滿誠意,持續放寬落戶政策,落實市民待遇,開展人才招引,吸引更多人口遷入。
另一方面更要以蘇州獨特的城市魅力,做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細膩文章,圍繞“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全心全力打造宜居城市,以更多元的產業、更完善的服務,著重解決就業壓力、婚姻憂慮和生育顧慮這三大困擾年輕人的急難愁盼。正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創辦人王嘉鵬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所建言的,“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險、嬰幼兒照護補貼等基本保障制度,促進生育支持政策配套銜接,努力降低家庭生育養育孩子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只有人人享有幸福、人人充滿希望,才會吸引更多人來到這座城市,讓更多已在這座城市的人在撫育下一代上多一絲淡定從容。這,也是幸福蘇州的底色所在。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