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蘇州一季度外貿數據公布:進出口同比增長9.6%,在國內重點城市中位居前列。
就在數據公布的4天前,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開幕。圓桌觀察員注意到,專門打造的“蘇州館”,是自1957年廣交會創辦以來的,設立的第一個城市主題展館。
能在被譽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上,獲得如此待遇,著實不簡單。這一次,蘇州又抓住了什么?
一
2023年,中國出口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14.2%,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而廣交會,素來被視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中國是全球的出口冠軍,蘇州又是中國的出口重鎮。深度嵌入全球市場的蘇州,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渴望擴大對外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搶下更多新訂單。
從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蘇州外貿在很多方面可圈可點。比如,蘇州全市機電產品出口額達2875.7億元,增長9.7%。其中,手機出口額為476.4億元,集成電路出口額為326.8億元,分別增長了23.8%、48%。
尤為引人矚目的是,作為“新三樣”之一的電動汽車,蘇州一季度出口了19億元,同比大增8.4倍。太倉港是重要的江海聯運中轉樞紐港,一季度,太倉口岸出口汽車12.47萬輛,同比增長33.5%,其中新能源汽車3.55萬輛,占比近30%。
太倉港汽車碼頭場面壯觀。
超大體量的“蘇州制造”,持續在全球市場上“攻城略地”,反映出蘇州整體外貿形勢穩步向好。而想要更好地展示推廣自己、擴大市場份額,也迫切需要高能級平臺的加持。
歷史悠久的廣交會,恰恰是國內規模最大、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截至4月19日,本屆廣交會,來自全球212個國家和地區的125440名境外采購商線下參會,比上屆同期增長23.2%。
查閱相關新聞發現,早在去年10月15日,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就曾現場走訪調研廣交會蘇州參展企業,并會見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要負責人,達成了發揮廣交會平臺作用,支持更多蘇州企業參展,策劃舉辦更多蘇州專項活動的合作共識。
這一次“蘇州館”的亮相,正是彼此雙向奔赴、深化共贏的合作之果。
二
首次亮相廣交會的“蘇州館”,使用面積456平方米,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左右。它集中展示了來自蘇州十大板塊的傳統手工藝品、紡織與服飾、醫療器械與設備、電子技術與信息產品等百余件精品,這不僅有助于推介新產品,也方便企業與合作商進行深入交流、洽談新項目。
有了這樣一個平臺,自然也會釋放強大的聚光燈效應。據報道,“蘇州館”成為了參展商幾乎必逛的展區,促成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合作。
本屆廣交會,蘇州交易分團參展企業總共達到722家,再創新高。盤一盤參展企業,不少都是蘇州知名廠商。
廣交會寶時得展區。
比如,寶時得已是第五次參展,今年力推智能化割草機器人這一王牌產品;貝昂智能,主打空氣凈化器、無霧加濕器等新品;深耕全自動咖啡機的咖樂美,也帶來了最新產品。
當然,除了更好地推動蘇州制造出海,業內人士透露,蘇州也在抓住廣交會的有利契機,積極開展對外招商。
本屆廣交會的參展企業數,創下歷史之最,有2.9萬家之多,其中有4300多家又是首次參展;參展企業中,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等稱號的優質特色企業,更是超過了5500家,比上屆增加了20%。
面對成千上萬的商機和潛在的優質項目,廣交會,也成為了蘇州“廣交客商”的舞臺。
三
從另一方面來看,積極為企業提供參展機會、搭建合作平臺,蘇州正是抓住了當下企業的核心訴求。
一位參展企業負責人告訴圓桌觀察員,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的難度日益加大,特別是開拓新興市場的力量不足、經驗不夠。
在今年的營商環境建設大會上,蘇州明確提出,在服務企業這一環節上,要大力護航企業出海,努力構建一流“走出去”公共服務體系。
不久前,蘇州也正式發布優化營商環境“蘇十條”。其中,專門提出要重點實施出海企業“護航行動”,鼓勵企業“走出去”搶訂單,圍繞蘇州優勢產業,拓寬展貿結合的海外市場,助推蘇州品牌抱團和搭伙出海開拓市場。
在廣交會上全新設立“蘇州館”這一主題展館,全力服務企業搶訂單、拓市場,就是蘇州邁出的堅實一步。
全力服務企業搶訂單、拓市場的“蘇州館”。
從展會首期來看,在廣交會的舞臺上,蘇州制造也表現不俗。來自蘇州吳江的歐圣電氣市場部負責人透露,開展不到一天,就吸引客戶約40批次,而且接待的70%是新客戶,大多來自拉丁美洲、中東等地。
市場經濟拼的就是營商環境,哪里營商環境好,企業就往哪里走,資金就往哪里流。
以城市之名,為企業搭臺,可以說,又一次展現了蘇州一流的營商服務。借助廣交會的“東風”,蘇州制造也揚帆出海,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