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產業革命的蓬勃興起,都會推動人類文明加速演進。而支撐產業革命的,背后往往是能源的革命。
當下,不同國家和地區紛紛布局新能源產業,競爭之勢,硝煙彌漫。在這條關乎未來的賽道上,蘇州同樣爭分奪秒、不甘落后。今年的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年第一會”上,蘇州將新能源納為重點打造的四個萬億級主導產業之一;5月6日,蘇州召開了全市新能源產業鏈專班會議;5月25日,蘇州再次以新能源專場,作為“1030”產業沙龍的首期。
一連串組合拳,彰顯出蘇州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格外重視。歷來敢闖敢拼的蘇州,能否乘勢而上、異軍突起,成為下一個閃亮的新能源之都?
一
從廣義來說,新能源產業,除了新型能源應用相關產業,還有頗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蘇州對于新能源產業,是面向全產業鏈“落子”。
連日來,在塔吊林立、巨輪云集的蘇州太倉港,密密麻麻的國產新能源汽車整齊列陣,逐一有序裝船出海,場面蔚為壯觀。今年一季度太倉口岸出口的12.47萬輛汽車中,有3.55萬輛屬于新能源汽車,占出口總量的1/4。
太倉港等待出海的國產新能源汽車。
忙碌的太倉港,是中國、蘇州新能源產業快速崛起與欣欣向榮的靚麗縮影。
今年一季度,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同比增長36%;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211.5萬輛和20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8.2%、31.8%。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量同比分別增長了28.5%、24.7%、5.9%——2023年,外貿“新三樣”合計出口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9.9%。
在《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中,蘇州位列全國第三,較前一年上升了4個名次。這主要得益于,蘇州近年來緊抓能源轉型機遇,提前布局光伏、風電、智能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和智慧能源等新興能源產業,已經培育了一批頭部企業,在新能源裝備制造、關鍵材料等方面形成了先發優勢。
數據顯示,不含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蘇州已有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430家,202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約3300億元。而如果算上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蘇州在新能源方面的總產值將達到近8000億元。
如今,隨著蘇州市委市政府把“新能源”列為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萬億級目標更加清晰可見。正如阿特斯、協鑫等企業在蘇州“1030”產業沙龍上所說,在這一領域,蘇州的發展勢頭肯定還會持續,新能源產業完全可以成為蘇州的又一張“王牌”。
二
這次的沙龍結束后,一位新能源企業負責人告訴圓桌觀察員,當前,無論是為了搶抓產業風口,還是推進節能環保、促進“雙碳”目標實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和加碼新能源產業,都是當務之急。
正如那句話,石器時代的終結,并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同理,新能源時代的到來,也不是因為化石能源的終結,而是新的技術帶來了生產方式的變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發展新能源已經不僅僅是解決能源的需求,更是為了面向未來,持續推動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創新迭代,進而實現“超車”和“領跑”。
5月29日,阿特斯儲能系統及集團總部大樓項目簽約落戶蘇州高新區。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 2023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49.5萬輛,占全球總量的64.8%,國內市場占有率為31.6%。而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4月上旬,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51.6萬輛,新能源車市場零售26萬輛,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已經超過了50%。從國內車市曾經的配角,新能源車已經逐漸接近達到與燃油車平分秋色的水平。
這其中,一輛純電動汽車,就涉及成千上萬枚高性能芯片、各類傳感器以及動力電池等的研發與制造,后者將直接拉動對先進材料、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的投資,并將其編織成一張煥然一新的供應鏈網絡。
而隨著全球綠色能源轉型步伐加快,國際市場旺盛需求帶動我國鋰電池、光伏產品、儲能柜等出口額持續攀升。比如,中東地區憑借優異的光照條件正加速能源轉型,預計到2030年,中東地區的光伏發電量將達到50吉瓦時,目前已經吸引一大批中國企業前往淘金。
未來,在光伏、儲能等數十條產業鏈,新能源帶給蘇州企業廣闊的發展空間,它們所創造出的價值和釋放出的能量,注定是充滿顛覆性的。
三
正是看到了新能源產業的廣闊前景、無限潛力,國內不少城市紛紛布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以蘇錫常都市圈內的兄弟城市常州為例,他們2023年晉升GDP“萬億之城”,來自新能源產業的貢獻功不可沒: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超7680億元,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98.9%;全球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中有三家落戶常州;全國每出口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產自常州。
從2016年引入寧德時代,到2017年的北電愛思特,2018年的蜂巢能源,2019年的比亞迪,新能源龍頭企業持續“用腳投票”,齊聚常州。常州已坐擁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比亞迪和國產新勢力領頭羊理想兩大整車制造基地,作為與整車廠相配套的重要一環,有“寧王”之稱的寧德時代、港股動力電池“第一股”中創新航等電池企業相繼扎根入駐,幫助常州一舉拿下全國動力電池銷量的19%。
2022年11月,比亞迪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常州下線。
正如相關媒體所報道的,常州蝶變的背后,有對新產業“十年如一日”的耐心澆灌,有對新動能“摸石探路”的細心布局,也有對新模式“大膽取舍”的苦心求變。
先進城市的經驗做法,很值得蘇州學習。而蘇州,也需要在自身基礎上,發揚優勢,獨辟蹊徑。
四
目前,蘇州已明確光伏、風電、智能電網、動力電池及儲能、氫能和智慧能源的“5+1”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力爭用3年時間,將新能源打造成為蘇州下一個萬億級主導產業。
“協鑫顆粒硅的產能已達50萬噸。到2025年9~11月,50個G瓦的鈣鈦礦也會全面開工。所以在光伏領域,蘇州是走在前列的。”
蘇州首期“1030”產業沙龍上,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共山話音剛落,場內嘉賓們的掌聲便隨之而來。
蘇州市“1030”產業沙龍首期即聚焦新能源產業。
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扎實的蘇州,正是要看準新能源產業具有周期性這一典型特點,找準具體賽道和技術路線,抓住主流和確定性,實現乘勢而上。
例如,在光伏領域,圍繞HJT(異質結)、XBC(交叉背接觸)、鈣鈦礦等重點前瞻布局。此外,更加注重綠色甲醇、綠氨、電池回收等產業以及安全技術,加快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液流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為了加快產業成長,還要千方百計招引世界500強、中國500強、行業前5強和專精特新企業,提高龍頭示范帶動效應,集聚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團隊,開發更多新能源應用場景,加快形成現實生產力。
……
勇敢邁出舒適區,奮力搶占新能源發展制高點,蘇州不僅下定了決心,也逐漸找到了清晰的路徑。
這趟車,趕緊上!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