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歷經千年風雨,但蘇州古城始終屹立不倒。她的秀美與堅韌,一直為世人所贊嘆。尤其是近40年來,隨著全面保護蘇州古城的共識日益強化,在全面保護中加速煥新的事業便保持著不斷朝前推進的強勁勢頭。把這座古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2500年,是蘇州義無反顧的責任,也是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必然舉措。
正如一個人,如果年紀大了,身上的毛病自然就多了,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如果不加以悉心呵護,那么同樣也會加速其衰老,甚至會使其逐漸湮沒于歲月的年輪。因此,如何讓蘇州古城青春常在,背后是大有文章的。
就蘇州古城而言,早已從初期僅僅注重城市風貌延續的全面保護,過渡到了如今保護復興與創新發展并重的精耕細作階段。當前,蘇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堅持精細、精致、精微、精雅理念,探索建立起一個包括“古城體檢+工作營+設計大賽”在內的更具引領性、導向性的古城復興平臺機制。順著這一路徑并付諸精準的舉措,蘇州古城那跨越了25個世紀滄海桑田的不朽容顏,更顯光彩奪目。
一
從文明伊始土墻與茅草屋的軍事聚落,到現今磚石城墻、粉墻黛瓦與現代建筑群的水乳交融,蘇州古城,正以前所未有的從容、自信與堅定,擁抱一個屬于自己的萬眾矚目的青春時代。
2012年,蘇州成為住建部批準的全國唯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同年10月26日,三個老城區合并成立姑蘇區。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從此誕生。
以名城保護示范區的崛起為標志,用精細化設計工作推動城市更新與民生改善,逐漸成為了古城保護的核心模式。
雋永的蘇州古城,處處流淌著如夢的詩歌。
“一個人到了醫院,會接受醫生的問詢和各種精密儀器的檢查,最終形成體檢報告。古城的‘體檢’,也有類似之處。”蘇州市資規局一位負責人說。
蘇州陸續出臺了《關于規劃建設以人為本街道空間的實施意見》、《蘇州市歷史建筑保護利用管理辦法》等10余個政策文件,完成了古城體檢第一輪全覆蓋,從而形成了《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評估報告》、以古城為重點的《姑蘇區國土空間規劃體檢工作報告》和《十全街綜合改造提升專題評估報告》等。
既然要體檢,就得有專業過硬、認真負責的體檢師。
蘇州基于設計者、建設者、管理者、居住者等不同身份角度,招募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建筑工程、高校師生等專業團隊,干部職工,居民代表,街道和社區工作者等500多名,從而組建成了一支龐大的“古城體檢師”隊伍。
通過編制《古城體檢工作方案》和《古城體檢師工作手冊》,蘇州聚焦“延續古城空間肌理、保護歷史文化風貌”,將19.2平方公里的歷史城區作為體檢范圍,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古城體檢。同時,明確古城體檢師每月圍繞年度重大項目、城市主干道、歷史文化資源富集區等重點區域,聚焦人居環境、建筑風貌、街巷功能、公共服務等方面,深入歷史城區體檢,剖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鳥瞰溫婉秀美的32號街坊。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蘇州會根據古城體檢對項目進行優化,通過方案會審對實施內容進行細化,進而統籌抓好古城文化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2024年,蘇州協調解決了600多項古城人居環境和空間品質問題,共推進住區環境、道路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和長效管理等四大類157個項目,計劃總投資117.63億元,其中包括32號街坊、桃花塢片區、五卅路子城片區、虎丘綜改等重點片區保護更新項目;十全街、烏鵲橋等街巷綜合整治提升,架空線整治入地等系統工程、上塘街廣濟橋橋下空間更新優化等小微空間提升。
“蘇州古城復興的創新工作,在新加坡舉辦的2024世界城市峰會上作了重點推介,并在國內許多工作會議、學術活動中得到了住建部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建筑學會以及眾多院士、專家的充分認可。”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圓桌觀察員。
二
給古城“做CT”、“驗血”,做居住環境和建筑景觀的改善與修復,只是第一步。更具決定性的,還是得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各項創新性的提升。
為此,蘇州堅持高品質設計營造高質量空間,連續5年舉辦“蘇州古城復興建筑設計工作營”,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古城歷史街區、街坊、古建老宅等精細化規劃設計。
圓桌觀察員注意到,工作營吸引了120個團隊、500多名設計師參與其中。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以及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崔彤等,都先后親自操刀工作營建筑方案設計。
工作營的作品,往往洋溢著進取的精神和靈動的氣質。
工作營的存在與充分運作,把更多的前沿理念和更先進的專業技能引入了古城,從而讓古城所煥發的活力能夠與時代同頻共振。工作營是豐富多彩的,其打造的項目也是富有特色的。
目前,工作營已推動建新巷30號等4個項目落地實施,有3個優秀設計案例亮相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22個設計方案參展2024中國建筑學會學術年會并受到住建部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
引人入勝的絕佳設計,往往來自專家團隊的智慧與執著。因而蘇州積極發揮專家智庫力量,將百余人納入到了組建起來的古城保護專家庫中,包括伍江、李曉江等12名在古城保護方面享譽國內外的院士、大師就多次來蘇把脈開方。
此外,蘇州亦充分挖掘“古城復興大講堂”等平臺的潛力,采取線上直播等方式舉辦講座、論壇20余次,邀請王篤禮、馬迪、黃印武等設計大師、學術大咖20多人,共商古城保護。單次講座,線上觀看量均超5萬人次。
三
開放,是蘇州這座城市的底色。作為江南文化掌上明珠的蘇州古城,是蘇州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所以在蘇州市資規局看來,調動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關心蘇州發展、熱愛蘇州文化的高水平青年團隊參與古城煥新事業的積極性,不失為當下古城保護的新路子。
正是在這種全球視野的引領下,今年7月6日,蘇州正式啟動了“蘇州古城創新大賽”。
作為2024蘇州國際設計周系列活動之一,圍繞“數智古城在蘇州”這個主題,大賽聚焦數智場景和古城結合的潛在機遇,面向世界廣泛征集“古城公共空間”復興方案,凝練古城數智保護策略和經驗,促進古城可持續發展和創新。
據《蘇州日報》報道,本次大賽吸引了16個國家上百支隊伍參加,來自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米蘭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學子和一批高水平設計機構的青年設計師更是踴躍報名。
據了解,古城創新大賽鼓勵參賽選手選取蘇州古城的街巷、水系、公園作為設計對象。后來經過層層篩選,十組參賽作品從百余支隊伍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入選作品有的以經典名著、非遺文化為靈感,用數智技術賦予古老街區全新生機;有的則聚焦潮流商圈,煙火市集,以AI技術為筆,繪出古今交融的活力畫卷。
參賽作品《匣落蘇韻,游起倉街》最終摘得桂冠。
11月10日,總決賽在桃花塢報告廳上演。最終,參賽作品《匣落蘇韻,游起倉街》斬獲大賽金獎,《懸橋新生——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懸橋巷地段水系環境改造方案》、《方寸盤扣,翱游姑蘇——多感官敘事視角下肖家巷更新提升方案》奪得大賽銀獎。另有五件作品獲古城創意新銳獎。
這些優秀作品,代表了青年設計師的頂尖水平,更是古城創新精神的最佳詮釋。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大賽評委會主席吳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常青出席頒獎典禮。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總干事古吉拉爾,通過視頻向典禮致辭。
無論是“體檢”,還是引入工作營和設計大賽去“開方”,歸根結底還是要努力撬動市場的力量,將古城變為一座充滿時尚魅力的大舞臺。這樣,青春活力方能永恒地煥發下去。
……
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集團作戰治理模式,與AI技術和時尚創新為主導的現代人文創意,一道融入進古城保護的恢宏畫卷,是一項無比艱巨但又格外非凡的長期工作,考驗著蘇州的智慧、定力以及敢作敢為的擔當精神。
顯然,呵護蘇州古城,不止是“體檢”,更要“開方”。唯有緊跟時代的步伐,讓她不斷強筋健骨,煥發更大生機活力,才能面向未來交出我們這一代人的高分答卷。
(圓桌觀察員/零零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