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主持人 王嘉言
城市街道更名現象并不新鮮,部分更名還引發了爭議。但河北邯鄲市將十多條“成語街道”更名,“一言九鼎街”“志在四方街”“青出于藍街”“自強不息街”等成語型路名被定性為“不易識記”,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議。
對此你怎么看?城市道路命名,你覺得“好記”與“有特色”,哪一個更重要?城市如何更好挖掘文化資源?本期留言板,我們討論這個話題。
觀點交匯
留下記憶留住鄉愁
聽雨
路名不僅是地理標志,也是文化符號。一個個路名,是導航上縱橫交錯的回家之路,也是心靈中源遠流長的返鄉之路,不僅能帶著我們回到亮著燈光、飄著飯香的溫馨小家,也能帶著我們回到歷史之河、傳統之脈的精神家園。
每座城市、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之處,但這種獨特性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由歷史的沉淀、文化的傳承,構成了這座城市、這個地方獨特的氣質和品格。其中,豐富的地名文化資源占據重要位置。正因如此,城市道路及街巷的命名,從來都是兼收并蓄的,最需要著力體現出歷史傳承、生活接續,呈現出當地的文化特性。
對于街巷等地名的命名,很多年來一直都有多種聲音。給新建道路命名,如何既立足歷史土壤,又滿足未來規劃?如何既滿足公眾需求,也符合時代審美?如何既避免千城一面,又做到美美與共?如果一味貪大求洋,或者只是為求風雅、為求特色而命名、改名,不順口不好記,與公眾之間存在距離感,那么這樣的地名命名就得不到認同:官方公布的“大名”見諸公文,民間流傳的則是“小名”。
大街小巷,流動文化血脈;市井阡陌,升騰人間煙火。其實“高手在民間”同樣適用于命名工作,向社會公開征集,邀請公眾評議,是成功命名的好方法。結合蘇州實際來看,眾多地鐵站點的命名,就是群策群力的結果。
“蘇州經驗”值得借鑒
云庭
道路更名并不是換個路牌那么簡單,而是與市民生活、城市文化息息相關。此次,邯鄲對十多條“成語街道”更名,初衷是因為四字路名“不易識記”,改名后方便市民生活,但做法值得推敲。
作為中國的“成語典故之都”,歷史上與邯鄲相關的成語典故多達1500多條,當初從中選出部分作為道路名稱,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成語路名作為城市坐標,可充分彰顯邯鄲悠久的歷史。如今“成語街道”因為字數太多要改名,新路名怎么定?需要慎重決策。許多時候,新路名會采用“輩分式”命名法,也就是路名首字和尾字相同,就中間一個字不同,有點像同族兄弟名字。還有干脆直接用數字命名,第一大街、第二大街……往下排。比起“成語街道”命名法,這兩種命名法顯得更“簡單粗暴”。“成語街道”更名后,民眾的通訊信息、各類證照也得跟著改,可謂工程浩大。
在“好記”與“有特色”之間,道路更名應廣泛征求民意,條件成熟一個更名一個。在這方面,蘇州經驗值得借鑒,道路更名充分結合城市更新和道路拓寬有利時機。在1982年,借拓寬干將坊、松鶴板場、濂溪坊等道路機會,命名了干將路。2003年,葑門西街、北柵頭、后莊等道路拓寬合并,命名了莫邪路。干將、莫邪兩條路充分挖掘了城市文化資源,不僅市民記得住,更彰顯了文化新內涵。
下期話題預告
日前,廣東省博物館發布公告稱,從8月8日起取消免預約現場登記,恢復全員預約,引發不少關注。
預約制實行與否的“度”在哪里?應當如何靈活調整景區預約制?景區如何進一步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來稿請寄:sbpldzl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