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王琪 作
【畫中話】
白麓
今年暑期,研學市場持續升溫,迎來一波又一波熱潮。但與此同時,“研學游變‘到此一游’”“月入一萬不夠研學7天”等吐槽聲和一些行業亂象也不時出現。研學游不是普通的旅游,研學游更不是“到此一游”,要讓研學游“有研有學”“學游相濟”,必須完善監管體系。一方面規范研學產品的質量,保障受眾群體有研有學;一方面重拳治理行業亂象,暢通維權途徑,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研學游并非新鮮事物,在國內發展至少已有10年了。層出不窮的新業態、新產品,讓研學旅行成為學校之外的“有趣課堂”,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甚至包括成年人,不斷推動著研學游市場的快速發展。據《2023年中國研學游經濟市場運行監測報告》顯示,預計到2026年,中國研學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將達2422億元。
但發展較快,也帶來了諸多弊病,有游無學、保障不足等品質欠佳和安全隱憂也日益浮現,亟待規范和解決。首先,研學游是“教育+”而并非“旅游+”,它的初衷是“移動的學校”,是行走的教育。如果僅僅是外出旅游,顯然違背了研學的初衷。因此,研學產品要多在課程上下功夫,不斷更新、創新,以滿足公眾對研學游的期待與要求。研學游的蛋糕越做越大,面對旅游機構、培訓機構一哄而上,監管體系須完善,針對產品不佳、合同“埋雷”等行業亂象果斷出擊,推動教育、文旅、旅行等相關部門與機構協同共治,推動研學市場健康發展,讓青少年真正可以通過“以游兼學 學游相濟”的方式,開拓視野、增智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