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路
在吳中區界路村的一家超市內,村民石英自如地挑選了“紅美人”橙子、大米及食用油等日常用品,卻未花費一分錢,而是用手機小程序上的積分完成支付的。這一幕在該村已成為常態——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志愿活動或申報榮譽,上傳至“數字云村”平臺,獲得積分后即可兌換各類實用商品。據悉,今年界路村共有769戶村民預計通過積分兌換的物品價值達20萬元。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群眾不僅是治理成效的受益者,也是賦能基層治理的一股強大且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方面,基層事務繁雜瑣碎,廣泛的群眾參與可以緩解行政資源與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群眾本身就身處其中,對本地民風民情、村鎮建設、百姓需要等更為了解,他們的參與也能讓治理更加貼合實際,也因此更具有實效。
群眾參與需要引導需要習得,把少數人的自覺變成更多人的習慣,這需要好的激勵機制來催化,積分制便是其中一種好探索。把文明參與的諸多行為量化為直觀的積分,讓群眾的參與或者付出清晰可見,然后通過積分兌換福利,讓群眾清晰看到,參與有補償或者付出有回報,這種可量化可觸摸的現實獎勵必然會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他們更容易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小積分”可以兌出基層治理的“大熱情”,也能兌出基層治理的高效能。積分制不僅具有激勵作用,還用量化指標把基層治理事務細化,對應的積分指標無疑為基層治理畫出一張清晰的“路線圖”,讓群眾齊心協力有了精準的方向。如今,有了數字技術加持,積分申報、積分兌換也更加方便,不過作為基層治理新方式,積分制也還需要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完善,在不斷完善中持續發揮作用。比如要持續優化積分項目,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和時代需要增加新指標;又如積分所兌福利也可以多聽聽群眾聲音,除了日常用品還可以是什么,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