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姜鋒)“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詩寄托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于新年的期待。而每到春節“新桃換舊符”時,對蘇州人來說,桃花塢木版年畫版門神自是過年的心頭好。《清嘉錄·門神》云:“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于紙,小戶貼之。”
昨天,由姑蘇區教育體育和文化旅游委員會、蘇州日報社文旅融媒中心、姑蘇區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姑蘇區公共文化中心聯合出品的微短劇《天井里的故事》推出“過年哉”特輯之《貼門神》,帶領大家了解各種各樣的門神。
據《山海經》記載:在蒼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枝干蜿蜒盤曲三千里。桃枝的東北有一個萬鬼出入的鬼門,門上有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他們把守鬼門,專門監視那些害人的鬼,一旦發現便用蘆葦做的繩索把鬼捆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黃帝向他們敬之以禮,歲時祀奉,在門上畫神荼、郁壘和老虎的像,并掛上蘆葦繩,若有兇鬼出現二神即抓之喂虎。后來,除夕時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畫有二神與虎的畫,并掛上桃枝或桃人和蘆葦繩,以驅鬼辟邪,這便是門神的由來。后來唐代出現了鐘馗,元代以后出現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溫嶠、岳飛,道教崇奉青龍、白虎,一些地區信奉趙云、趙公明、孫臏、龐涓等,還有的地方將門神分為文門神、武門神、童子門神、送財門神等。不過,至今影響最深的,還是神荼、郁壘、鐘馗、秦瓊、尉遲恭。
《天井里的故事》中,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桃花塢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喬蘭蓉復原的《加官·進祿武門神》堪稱“寶貝”。“加官門神”和“進祿門神”是今存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最早的門神代表。此畫原作現存于大英博物館,只余半幅殘卷,喬蘭蓉經查閱資料反復嘗試,歷時一年,對缺失部分進行了恢復,并重新刻印復現了其原貌。2020年,喬蘭蓉受邀登上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的舞臺,展示了這幅作品。
《天井里的故事》從新老蘇州人如何參與民俗活動切入,通過輕松活潑的內容、詼諧有趣的演繹方式,展現了《清嘉錄》里記載的蘇州民俗特色,并帶領觀眾品味蘇州獨特風情和深厚底蘊,感受古今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共生,領略“幸福蘇州”的多元玩法。
在蘇州承接2025年“非遺賀新春——古城過大年”全國主會場活動之際,《天井里的故事》推出“過年哉”特輯,包括《撣檐塵》《除夕》《貼門神》《元宵》四集,每集3分鐘左右。該特輯將在“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微博、“蘇州日報”抖音號、“姑蘇晚報”視頻號、“引力播”小紅書號、“引力播”B站、引力播App等平臺陸續上線播出,陪伴大家歡度蛇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