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一丁 戴曉剛
近年來,公募基金規模呈持續擴張態勢。然而,“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一矛盾,始終困擾著廣大基民。天相投顧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募基金規模累計增長6.8萬億元,不過令人吃驚的是,這三年中,主動權益類基金收取了高達1752.88億元管理費,卻為基金投資者創造了-1.87萬億元的“收益”。
基金公司賺錢,基民卻虧錢。這一怪象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關注。5月7日,中國證監會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新規”)。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新規實施一個多月來,新型浮動費率基金開售,超百只基金調整業績比較基準……一些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收費和業績掛鉤
打破基金“旱澇保收”
“雖說之前買基金沒賺到錢,還倒貼了管理費,但看到首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發售的消息,我還是想試試。”蘇州基民小程口中的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正是此次公募基金新規讓大家最先感受到的改革舉措。

新規指出,建立與基金業績表現掛鉤的浮動管理費收取機制。在此引導下,5月27日,首批26只新型浮動費率基金就熱鬧開售。截至6月25日,已有華夏、富國、匯添富等公募旗下的15只產品成立,募集總規模逾150億元。
中國銀河證券一名投顧告訴記者,以往的基金管理費實行“固定工資制”。這種模式下,基民難免吐槽:“我虧錢它卻穩賺,憑啥?”而此次首批浮動費率基金,創造性地設置了1.2%(基準檔)、1.5%(升檔)、0.6%(降檔)三檔費率水平,以及年化跑贏6個百分點、年化跑輸3個百分點的業績考察指標,如同“績效獎金”模式,實現了利益綁定。業績越好,基金公司收益越高;業績越差,收益越低甚至大幅減少。
“這樣的設計下,基金經理管理基金也會更加用心,基民也更愿意為合理收費買單。”中金財富證券蘇州分公司一名財富顧問表示。
根據新規,這種新型浮動費率基金試行一年后,會逐步全面推廣,不少基金公司也在積極籌備。東吳基金向記者介紹,公司正與各銷售渠道開展深度溝通和需求調研,將持續跟蹤新型浮動費率產品的市場發展情況,審慎評估將個別存續產品轉型為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的可行性,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投資對象有標尺
遏制“掛羊頭賣狗肉”
新規的第二個亮點,在于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業績比較基準是衡量基金業績的一把重要標尺。”國內一家頭部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坦言,然而,過去行業對業績比較基準重視不足,投資者也不太關注這一指標,導致不少基金實際投資風格與業績比較基準不匹配,出現科技基金買白酒、消費基金買新能源等“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
在新規指引下,5月以來,已有匯添富、華夏、招商等16家公司對旗下的26只基金產品調整基準。截至6月25日,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30只基金調整業績比較基準。如近日新華鑫益靈活配置型基金將業績比較基準由追求絕對收益的“年化收益率10%”變更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60%+中債總指數收益率×40%”,變更緣由為“選用上述業績比較基準能夠較好反映本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
興業證券蘇州分公司一名分析師表示,這個基準能幫投資者判斷基金的投資風格和風險水平。舉個例子,某股票基金以“滬深300指數”為基準,若當年滬深300漲了10%,而基金漲了15%,就說明它超額完成了目標。“基民今后可以借助業績比較基準來優化基金配置,重點關注長期穩定跑贏基準且換手率、規模適中的基金,遠離那些基準偏離度大的基金。”
考核機制大變樣
扭轉“重規模、輕回報”
“對我們從業人員來說,這次的新規改革最大的地方,是考核機制。”國內一家頭部公募基金的一名基金經理說。以往,基金公司考核都最看重管理規模、收入利潤、行業排名等指標,而對投資者的實際收益體驗、投資目標的實現程度關注不夠。如今,投資者實際收益被置于考核重心。
新規明確兩大維度:一是基金產品業績,包括基金凈值增長率等指標;二是投資者盈虧情況,包括基金利潤率、盈利投資者占比等指標。時間維度上,對基金投資收益全面實施長周期考核,其中三年以上中長期收益考核權重不低于80%。
另外,對基金經理的考核,要求基金產品業績指標權重不低于80%。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明顯下降。
“新規要做的是改變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生態。”蘇州一家知名財富管理機構蘇州分公司負責人稱,只有扭轉公募基金行業“重規模、輕回報”的慣性,真正實現“為投資者賺錢”的價值回歸,公募基金才能走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