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欣 王亦樂
作為我國低空經濟發展的先行城市,深圳具有國內首個經濟特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多重鮮明標識。根據《廣東天際新機遇2024——廣東低空經濟發展調研報告》,深圳低空經濟領域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無人機產品全球市場占據重要份額。深圳依托自身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已構建無人機全產業鏈條,并成功搭建運行管理中心等核心平臺,形成了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與高效的服務體系。目前,深圳正加速推進低空經濟“研發—制造—培訓—應用”全鏈條協同發展,致力于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低空經濟第一城”。
2024年,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委黨校低空經濟課題組赴深圳進行低空經濟專題調研學習,實地走訪了大疆創新、億航智能、豐翼無人機、寶安低空經濟產業公共服務中心、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協會、全球鷹無人機培訓基地等機構,調研范圍涉及低空經濟相關技術研發、生產制造、服務體系等多個關鍵環節。通過調研發現,深圳在低空經濟發展方面起步早、投入大、成果顯,有著較豐富的實踐探索經驗,非常值得蘇州學習借鑒。
深圳發展低空經濟的主要經驗
深圳發展低空經濟的主要經驗在于四個方面。首先是超前謀劃專項政策。深圳2024年密集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明確發展方向。深圳市政府通過發布《深圳市低空起降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5)》《深圳市培育發展低空經濟與空天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4-2025年)》等專項政策,明確低空經濟發展方向與支持措施,并規劃設施建設與產業培育路徑。深圳還謀劃了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立法——《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以法治力量優化發展環境,打造未來經濟增長新引擎。二是強調產業協同發展。深圳力推“低空+制造”協同發展,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推動低空經濟與智能網聯、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深度融合。通過政策激勵和資源整合,促進低空經濟相關產品實現全鏈條本地化制造,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深圳促進“低空+服務”技術創新,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向低空經濟領域拓展,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強化服務支撐,加速服務模式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全面拓展應用場景。深圳不斷拓展“低空+”應用場景,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和科技引領,深化社會生產生活與低空經濟產品融合,催生無人機物流、低空運輸、應急救援等新業態。漸進式打造應用閉環。采取漸進式策略,優先在“急、難、險、貴”領域試點,確保技術安全與應用效能,逐步拓展應用范圍,科學有序開放更多低空場景,為深圳低空經濟的全面繁榮奠定堅實基礎。四是研究制定標準規范。深圳市政府注重強化標準的引領作用,針對安全監管、技術創新及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積極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通過成立低空經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會聚多領域專家,確保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深圳依托該委員會在2024年4月已啟動首批18項深圳標準編制,2024年12月底,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深圳市交通運輸局聯合發布《深圳市低空經濟標準體系建設指南(V1.0)》,旨在推動低空經濟領域標準化建設,助力行業規范化發展與技術創新。
對蘇州發展低空經濟的主要建議
學習借鑒深圳低空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建議蘇州抓好四個方面。
首先要抓好“政策+標準”,全方位促進影響升級。一是細化政策,擴大專項政策覆蓋范圍。目前,蘇州已先后印發《蘇州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蘇州市低空經濟發展規劃(2024-2030年)》《蘇州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試行)》《蘇州市低空飛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搭建了支持政策的總體框架。借鑒深圳先行先試的政策制定經驗,并避免出現龍頭企業壟斷的風險,建議蘇州針對低空經濟基礎設施、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產業融合發展等領域,制定專項政策,強化政策覆蓋面與執行力。同時,探索軍地空管協同機制,優化空域航線規劃。政策需兼顧中小企業利益,完善監管體系,防止壟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謀劃標準,積極搶占市場話語權。2024年10月,蘇州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組織編制發布了《蘇州市低空經濟系統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在全面融入國家和產業的標準布局過程中,爭取主導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與深圳市場化主體比較成熟,由龍頭企業牽頭成立低空經濟行業協會的做法有所不同,鑒于蘇州低空經濟領域龍頭企業缺位,建議蘇州依托已成立的蘇州市低空經濟產業標準化聯盟,瞄準國際標準,推動關鍵技術、產品、服務及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進程,積極參與上級標準制定,增強蘇州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標準話語權和市場競爭力。
其次是要抓好“制造+服務”,多元化構建產業體系。一是“整零”協同,提升制造環節競爭力。借鑒深圳注重整機與零部件協同發展的經驗,建議蘇州聚焦低空經濟核心產品,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通過招引集成制造商,鼓勵汽車制造企業跨界轉型,推動軍民融合,引導新材料、零部件企業轉型低空經濟。同時,統籌規劃各區產業布局,如明確蘇州工業園區聚焦終端與關鍵部件、昆山專攻無人機整機與新材料、太倉深耕航空零部件等,共同提升產業鏈附加值。二是豐富業態,推動服務模式的創新。借鑒深圳強化配套服務的經驗,建議蘇州避免“重建設輕運營”傾向,要重視設施運維、技術驗證、市場培育等低空經濟配套服務,創新服務模式,構建涵蓋基礎設施運營、駕駛培訓、租賃、檢驗檢測、維修及應急救援等全方位低空服務體系。鼓勵各地差異化發展配套服務,如蘇州工業園區發揮信息產業優勢重點發展軟件平臺和設施運維等。
三是要抓好“基建+場景”,多層次滿足應用需求。一是夯實底座,完善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目前,蘇州編制了《蘇州市低空起降設施布局規劃》,已建成直升機和中大型無人機起降點近百處,啟用了蘇州市低空飛行服務中心,為運營企業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的高效服務。借鑒深圳重點謀劃低空基礎設施的經驗,建議蘇州將低空經濟基礎設施納入城市規劃,確保低空飛行器在研發、試飛、培訓等環節有地可用。同時,在新建及更新項目中,前瞻性融入低空基礎設施設計,加速布局起降點、充電站、檢修站等,構建三維立體交通網絡。完善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四張網”建設,逐步完善數字化空域管理體系。二是拓展業態,有序開放空中應用場景。目前,蘇州經獲批開通的航線已近百條,初步形成了直達上海、無錫、南通等周邊城市的“半小時空中通勤圈”。考慮到當前低空經濟發展尚未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階段,建議立足蘇州資源稟賦,探索可持續盈利模式。優先在湖泊等低人口密度區域試點低空文旅、生態治理等項目。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向城市核心區域拓展,推動無人機與eVTOL在智慧物流、空中游覽、短途接駁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同時,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合作,共同探索跨市域“空空聯程”出行模式。
四是要抓好“人才+資源”,多領域保障持續發展。一是內培外引,強化專業人才支撐。鑒于蘇州同樣面臨低空經濟復合型人才短缺的挑戰,建議蘇州深化校企合作,依托本地教育資源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啟動專項引才計劃,構建蘇州低空經濟人才庫,吸引高端人才及團隊攜成果來蘇轉化。加強與南航、北航、哈工大、西工大等業內頂尖院校合作,舉辦技術大賽等引才活動。推動飛手、低空航線管理、適航等技能培訓與職稱評定,全面提升本地人才競爭力。二是整合資源,強化綜合要素保障。建議蘇州針對低空經濟關鍵領域落實直接補貼政策,完善產業引導基金,引入市場化資本,創新適航取證質押融資等金融產品。優化資源配置,提供低成本測試場地,助力企業研發。同時,通過專業會展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技術交流、產業融合與品牌塑造,以市場拓展反哺低空經濟。
★作者魏欣系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亦樂系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委黨校合作交流處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