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復鳴
園林是蘇州旅游業的核心吸引力,作為文化與經濟融合載體,在城市發展、文化傳承及產業推動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園林與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等融合助推園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拙政問雅”夜游項目即是其典型案例,獲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
園林是經濟社會和文化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社會財富積累的反應,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蘇州園林肇始于春秋,奠定于晉唐,興于宋元,盛于明清,復興發展于當代,她和蘇州的城市發展幾乎是共融共生的。在當下,實現人文與經濟的協同共進,已成為探索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蘇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其獨特的園林文化為底蘊,推動著文化傳承與城市更新、人文歷史與經濟發展的共融共生,在人文經濟學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之路。
釋放園林引力,賦能經濟與文化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文因素對經濟有著深刻影響。蘇州以其獨特的園林文化聞名于世,為蘇州的經濟發展,尤其是招商引資和國際間的合作,釋放著獨有的魅力和引力。蘇州工業園區是當代蘇州甚至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當時的中新合作談判就選擇在被稱之為“小園極則”的網師園內,她是工業園區合作談判的歷史見證者。當談判激烈爭論時,聽一首評彈,到園子里走走,感受一下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談判得以繼續進行。在網師園舉行三次談判的基礎上,1994年3月蘇州市政府領導和以李光耀總理為首的新加坡政府代表團在網師園舉行中新蘇州工業園區正式談判,簽署了雙方合作備忘錄,當時市領導表揚園林“為蘇州工業園區作出了貢獻”。通過30年的發展,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生動的實踐寫照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園區經驗”也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三大法寶之一。國際建筑大師貝聿銘學生時代曾在西百花巷老家和獅子林“住過一戧”,從中感悟到生活和建筑、人和自然的關系,他說:“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和建筑中學到的。”他在耄耋之年,為蘇州留下了經典傳世之作:蘇州博物館新館。“中而新,蘇而新”的新館開館后,吸引著全國和世界的目光,成為蘇州文化新地標。
園林是蘇州旅游業的核心吸引力,作為文化與經濟融合載體,在城市發展、文化傳承及產業推動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園林與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等融合助推園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拙政問雅”夜游項目即是其典型案例,獲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據統計,2024年拙政園(含耦園)入園人次達666萬,收入超4億元人民幣;2024年蘇州市屬園林全年接待游客1.9億人次,旅游總收入增長12%。蘇州園林拉動著住宿、餐飲、交通等相關產業發展,2024年蘇州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達788.8億元,為蘇州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
賡續園林文脈,提升公園城市建設品質
蘇州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杰出代表,有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她不僅是一片供人游賞的園林勝景,更是古人生活哲學、審美情趣以及對自然與社會認知的高度凝練。人文經濟學強調經濟發展應以人為本,注重文化、生態和社會價值的統一,蘇州園林與人文經濟學有著內在的邏輯和實踐遵循。蘇州公園城市建設賡續園林文脈,在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和專類公園建設中融入古典園林元素和造園智慧,打造現代城市生產生活生態新空間,走出了一條文化與經濟創新融合的發展之路。通過生態游憩綠道、濕地科普基地、培育休閑旅游二次消費市場等項目的創新實踐,提升“公園+”“綠道+”的蘇式生活品質。截至2024年完成公園及小微綠地220個,將蘇州公園等100個城市公園列入第一批蘇州市城市公園名錄。聚力打造“自然里的人間天堂,人人喜愛的山水蘇州”的公園城市“蘇州模式”。
蘇州園林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城市的肌理之中,塑造出蘇州溫婉、細膩、精致的城市氣質。粉墻黛瓦、小橋流水,處處散發著園林般的韻味,這種獨特的氣質,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和人才,成為蘇州城市發展的重要軟實力。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巧妙地運用了水橋亭廊等符號,無不融入了江南水鄉和園林文化的元素,她既有現代都市的活力,又不失江南水鄉的溫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班德林說:“如何讓一個城市在保留歷史遺留遺產的同時,又能夠迎合上現代化的發展,蘇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案例。”“所以現在蘇州成為廣受歡迎的旅游城市,是一個人和自然和諧融合的榜樣。”
2025年,蘇州提出全域推進公園城市“百、千、萬工程”,進一步激發蘇州園林的藝術魅力和時代活力,營造出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激發城市經濟活力。
傳承山水文化:書寫生態文明的新《園冶》
蘇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山水園林之城,是將山水詩畫、園林融合在一起的城市,是全國唯一“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覆蓋的地區。城內大大小小的古典園林和口袋公園宛如顆顆鑲嵌在千年古城里的綠寶石,濱河、道路等線性綠道則如同翡翠項鏈一般,串連起城市周邊猶似碩大藍寶石的“四角山水”,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既強化了生態空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構建起集山水林園湖田于一體的生態空間,又構成了一幅絕美的江南畫卷。
蘇州是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有著眾多的湖泊和濕地,湖泊面積占四分之一,濕地率達38.35%。將濕地系統與古典園林意境融合,在“四角山水”生態修復和綠道網絡建設中注入蘇州山水園林的文化記憶,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創造性轉化,以體現東方智慧與現代科學的思想合流。大運河(蘇州段)展現出蘇州城市與運河的共生關系,她既是一條線形的生態綠色廊道,更是一條流動著的歷史文化長廊。“運河十景”串珠成鏈,為蘇州段運河的保護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昆山天福國家濕地公園的“耕地+濕地”人與候鳥共享稻田模式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成為經濟高度發達地區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經典案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又添中國方案。2025年初,蘇州由國際《濕地公約》認證為“國際濕地城市”。
蘇州園林從休憩觀賞空間到兼具生態、文化、經濟等多功能空間的發展歷程中,映射出蘇州這座城市的“進化”方向。“城鄉一體”的公園城市建設將山水園林通過綠道串連成網,融入江南文化和造園智慧,書寫著生態文明的新《園冶》;將鄉村發展和城市繁榮緊密相連,譜寫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新篇章。
★作者系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授、蘇州專家咨詢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