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是“南方夫子”“江南儒學之祖”言子的故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常熟秉持“以人為本、人文賦能經濟、經濟活化文化”的理念,為城市發展積累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人們來到常熟,常能感受到古城“微更新”展現的韻味;走進獨領創意設計潮流的“藝術鴨”,欣賞到琳瑯滿目的各類作品;閑逛琴湖溪里,看到的是自然風光與現代商圈的完美結合……常熟變得更宜居,更具“時尚范”,充分展現了人文與山水的融合之美。
常熟如何以文化創意賦能文化產業?近日,“社科專家走基層”專門邀請多位專家,深入常熟進行調研,現場了解到,該市依托豐厚的人文經濟資源稟賦,傳承常熟文脈,全面創優服務,激發文化產業發展,致力于“江南文化”賦能“江南福地”。同時,圍繞調研主題進行座談交流,一起為常熟推進人文經濟融合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古城更新:見文又見景,激發產業融合活力
常熟早在1986年就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為江蘇省首個獲此殊榮的縣級市。近年來,常熟的古城更新令人關注,古城保護范圍約為2.44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4處歷史文化街區(南涇堂、西涇岸、琴川河、南門壇上)、72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以及74處歷史建筑。
古城更新的活態保護如何更有活力?調研組專家來到虞山街道的琴川河一帶,古樸整潔的街道,干凈的小河,街邊的漫游驛站,呈現了古韻與現代融合的氣息。據介紹,常熟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堅持把文化記憶與城市活力共生。虞山街道作為常熟古城保護與發展的主要承載板塊,將古城更新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突出“見文又見景、產業大融合”,努力實現文化傳承、城市更新與經濟發展的融合并進。
創意賦能產業:助力規模與品牌“齊飛”
常熟文化資源豐富,在全國縣級城市中位列第一方陣,豐沃的歷史文化資源、獨特的城市空間格局,為常熟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早在2012年起,常熟就在全省縣級市中率先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出臺扶持政策,設立扶持資金,著力推進項目建設,積極構建常熟特色文化產業體系。
“創意變成產品僅需24個小時”,藝術鴨數字文創智造產業園已走到了文創產業的前列,專家們在這里聽取了企業負責人的介紹,在展陳區域看到了一件件創意產品,感受到了花邊技藝、蘇州刺繡、雕繡技法等工藝產品的魅力。企業規模大、產業鏈全、創意實力強,企業的特色優勢給調研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常熟的文化產業正呈現蓬勃活力。2024年,該市在庫文化企業138家,比上年末新增22家;實現營收344.5億元,同比增長8.7%。從產業結構來看,文化核心領域企業數量共50家,占規上總數的36.2%;核心類企業營收為24.9億元,占比僅為7.2%。目前,常熟緊抓數字經濟的風口,充分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帶動集聚作用,助推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探索產業鏈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新路徑。
打造文旅新業態:政策支持帶動新消費
琴湖溪里花園城作為常熟城市會客廳的核心區域,是琴湖片區備受矚目的載體項目,琴湖四周的活動豐富,一些新業態頗受市場歡迎。
調研組專家來到立航水上運動中心,詳細了解琴湖水上項目的影響力。據介紹,琴川街道為進一步激發商圈活力,從千年風雅的國風市集到傳承濃濃的鄉愁,從不時不食的江南美食到充滿文藝情調的演藝活動,依托多元夜間消費新模式、新場景、新產品,打造了文旅消費集聚區、夜間消費地標、網紅打卡地等目的地,為更高品質的江南福地增添新亮點。
近年來,琴川街道以“文體賦能旅游、旅游傳播文化、融合提升能級”為發展理念,圍繞“四季琴川”“品質琴川”“閱見琴川”等主題,做精特色賽事和體驗項目,打造主客共享共融、文商體旅深度融合的琴川特色IP,達到優勢互補、互為引流、促進消費的目的。2025年,琴川街道將繼續緊扣文商體旅融合發展的思路,全面整合資源,以文化為底、風景為脈、賽事為引、服務為形,用“新玩法”推動“新浪潮”,展現四季琴川“新魅力”。
打造文旅新業態、新場景,激發消費新活力。為此,常熟出臺了一批新政策。這些政策包括“十四五”文體旅發展規劃在內的許多政策文件,都將文化產業提質升級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數字化、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平臺成為重要發展方向。結合常熟市級發展規劃,出臺了《常熟市文體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關于促進常熟市文體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常熟市文體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6)》等政策文件,提出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支持演藝娛樂、創意設計等產業。同時豐富供給,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常熟堅持產業創新+文化創意雙輪驅動,打造空間形態“美”、內容質地“好”、經濟活力“強”、服務效能“高”的人文經濟高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在座談會上,常熟相關部門負責人和調研組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為常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蘇報融媒記者 弓 璽 馬玉林 王嘉言 鄒 強)
拓寬新路徑 激發文創產業發展活力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廣告系主任、教授 胡明宇
常熟以創意來推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建議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發力。
一要深化“微短劇+文旅”產業聯動,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新標桿。首先,內容與場景深度融合。依托虞山街道已落地的微短劇產業基地,將常熟的自然景觀(虞山、尚湖)、歷史街區(方塔商圈)、非遺文化(花邊、戲曲)等元素融入劇本創作,形成“一劇一景”的互動模式。通過短劇的流量效應,設計劇中場景的線下體驗路線,跟著短劇游常熟,實現“觀看即種草—打卡即消費”的閉環。其次,技術賦能沉浸式體驗。引入AR/VR技術,開發“虞山元宇宙”等虛擬旅游產品,結合短劇IP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沉浸式劇本殺、虛擬現實導覽等項目,增強游客(特別是青年人)的參與感,提升城市傳播力。
二要構建數字文創生態圈,推動“文化+科技+電商”協同創新。首先,直播電商與文創IP雙向賦能。以1953科技文創園和三只羊直播基地為平臺,推動本地文創產品(如“物語常熟”系列)的直播銷售,同時反向孵化基于電商數據的IP開發。其次,推進數字化文化資產庫建設。建立常熟文化遺產數據庫,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非遺技藝、古建筑等進行數字化確權和版權保護,為文創企業提供素材支持,探索深度媒介化背景下NFT等新型商業模式。
三要強化“江南文化”IP體系化開發,打造全球辨識度。首先,加強文化符號的現代轉化。深挖“琴川”“虞山畫派”等歷史資源,結合年輕化表達設計城市IP形象。推進國際傳播與在地化融合。其次,借助世界聯合學院(UWC)的國際化資源,策劃“江南文化國際創意周”,吸引全球設計師參與常熟主題創作。同時,通過“常熟故事”多語種短劇輸出,提升國際影響力。
四要推動城市更新與文創社區共生,激活“產城人文”新空間。要推進工業遺產的創意再生。借鑒江南·繡衣廠文化創意園模式,將老廠房、糧倉等改造為復合型文創社區,引入藝術工作室、共享辦公空間、文化市集等業態,打造“歷史記憶+青年創客+消費場景”融合的活力片區。
五要深化長三角一體化合作,構建區域文創協同網絡。推進產業鏈跨區域協作,與上海、杭州等地的頭部MCN機構、影視平臺合作,共建長三角微短劇產業聯盟,共享拍攝資源、發行渠道和人才庫,提升常熟在區域產業鏈中的樞紐地位。同時,可以聯合孵化與資源共享。推動常熟與長三角其他城市的文創園區“飛地合作”。
六要培育復合型人才,構建可持續發展底座。首先,聯合高校設立“數字文創學院”,定向培養“文化+技術+商業”跨界人才;推出“虞山文創人才計劃”,提供創業孵化基金和住房補貼,解決招工難問題。其次,常熟需以“文化IP體系化、產業生態數字化、城市空間場景化”為核心,通過技術賦能、區域聯動和社區共創,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價值。未來可重點探索元宇宙文旅、跨境IP授權等前沿領域,使常熟從“江南文化承載地”升級為“全球文創創新試驗田”。
厚植文化底蘊 賦能“江南福地”
□蘇州市委黨校副教授 姜春磊
憑借獨特的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常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近年來,常熟圍繞人文與經濟融合發展進行了諸多探索實踐,取得了城市更新的新成效。未來,如何厚植文化底蘊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可從以下三方面持續發力。
資源整合,實現文化場所的功能疊加。城市更新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市容環境的提檔升級,更涉及城市文化品質的重塑與升級。要打破單一功能定位,通過資源整合因地制宜地打造文化空間和文化場所,最終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比如在古琴川河河畔,既可以有創意咖啡店,也可以設立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非遺體驗館及特色文創產品店鋪等,通過“文化+”豐富消費場景。通過資源、項目、平臺、活動的有機整合實現多業態融合,不僅可以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能為原住民和游客提供更多沉浸式、個性化的體驗和服務。
立足特色,促進文化IP的活力激發。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守護好城市的歷史文化,就是守護了城市的文脈和生命力。古巷肌理、古建老宅、文化業態、本土風情,都是常熟城市特色和精神風貌的展現。要立足于本土文化資源,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創文化IP。比如可以打造虞山尚湖“山水詩畫”旅游IP、常熟花邊“匠心匠造”國潮IP、翁同龢“科舉狀元”研學IP、常熟蒸菜“福地蒸味”美食IP等,通過文化IP展現常熟文化魅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并結合現代市場需求,才能激發城市文化IP活力,形成可傳播、可持續的城市文化符號。
創新融合,助力宣傳推廣的提質增效。宣傳推廣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的重要舉措。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要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等配套開展宣傳推廣活動,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傳播效果。比如常熟藝術鴨數字文創智造產業園,既可以聚焦文創設計、工業旅游、智能生產、互聯網營銷進行線上宣傳推廣,同時也可以結合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與沙家浜紅色革命文化基地、人文經濟學研學路線等搭配,多方位、多角度地講好新時代常熟故事。通過技術、資源、場景的重新組合,對旅游路線、非遺文化、演藝節慶、商務會展等活動進行線上線下推廣,才能加強宣傳推廣的廣度和深度。
“江南福地,常來常熟”。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這座“江南福地”的核心競爭力,在這片土地上,通過“文化存量”向“發展增量”的轉化,常熟正在編織人文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常熟篇章”。
探路工業旅游 打造人文經濟學“縣域樣本”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智庫助理教授 王雪純
工業旅游是工業與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業態,以工業遺產、工業景觀、工業文化等資源為依托,借助展示、體驗等手段,向公眾呈現工業生產流程、發展脈絡、成就與特色,集旅游、教育、消費于一體。工業旅游場景廣泛,涉及機械制造、食品工業、能源利用、遺址遺跡等多個領域,涵蓋工廠觀光游、工業遺產游、科技展廳游、工業消費游等多種模式。作為產業生態化改造的典型路徑,工業旅游模式將工業技術史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敘事,強化城市集體記憶與地方身份認同,契合人文經濟學中“文化資本積累驅動經濟再生”的理論要素。
當工業遺產的人文經濟學價值在學理層面日漸清晰,常熟這座“蘇南模式”代表性工業強市,正以其完備的產業鏈條為支撐,系統推進“制造場景文旅化、產業記憶資產化”轉型實踐。常熟現有各類工業旅游點9家,涵蓋日化產品、服裝服飾、紅木家具等。從波司登工業旅游園區實現羽絨服智造可視化體驗,到藝術鴨數字文創智造產業園探索協同定制體驗,常熟正通過產、文、旅、商深度融合,驗證人文經濟學理論在縣域經濟場景中的創新應用。
根據《2023-2028年中國工業旅游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全球工業旅游占旅游總產值的10%到15%,我國市場占有率不足5%。這既昭示著我國在工業價值轉化領域存在極大市場潛力,也暴露出三大結構性矛盾:產業協同的機制性梗阻、產品創新的系統性遲滯、品牌建設的生態化缺失。映射到常熟本地,其產業協同的機制性梗阻表現在區域內的工業旅游點缺乏統一規劃,未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模式;產品創新的系統性遲滯表現在現有工業旅游模式缺乏結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科技的體驗項目,對年輕游客吸引力有限;其品牌建設的生態化缺失表現在宣傳渠道單一、缺乏系統策劃和營銷活動,對新媒體平臺的利用不夠充分,因而導致市場認知度較低。
針對以上挑戰和機遇,提出以下可落地的行動建議。包括梳理并盤活本市運營中和培育中的工業旅游點,為后期協同區域工業旅游發展奠定基礎;注重傳統文旅資源(如沙家浜景區)與工業旅游的互補作用,依托經典旅游項目,融合工業旅游線路;推廣“工業+N”復合開發模式,鼓勵企業開拓生產體驗、定制服務、場景消費等新業態;打造分層產品體系,構建專業研學、大眾體驗、高端定制等產多級產品矩陣,例如針對學生群體開發工業STEM游學路線;建設數字傳播矩陣,與頭部MCN機構合作孵化工業旅游達人,開發工業旅游數字藏品,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營銷。
推進非遺文化與數智制造創新融合
□蘇州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科研人員 岳慧玲
藝術鴨以非遺技藝為核心,通過電商運營、多平臺營銷及文化體驗活動,成功將常熟花邊打造為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時尚的爆款文創產品。其銷售數據與品牌影響力,均體現了其在非遺商業化領域的標桿地位。
藝術鴨隸屬于蘇州片刻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部位于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旗下擁有“綵衣堂”“采繹來”“尼睿”等子品牌。藝術鴨的核心產品以常熟花邊鉤針花邊技藝為靈感,吸納了蘇繡彩繪的藝術精華,公司形成集文創設計、新媒體推廣、智能生產與互聯網營銷于一體的綜合運營平臺,專注于非遺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目標用戶為追求個性化與品質生活的年輕消費群體。公司通過非遺手工藝者聯盟、殘疾人就業幫扶及研學活動推動技藝傳承,同時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就業。
非遺與電商的深度融合。藝術鴨通過“線上直播+線下體驗”模式,打破非遺產品的傳統銷售邊界。同時,DIY體驗活動讓消費者參與制作過程,利用“體驗經濟”增強用戶黏性。2025年春節期間,藝術鴨與西西弗書店等合作,銷售額突破100萬元,單場直播訂單量達數千筆。藝術鴨智創中心吸引了近3萬人次游客,結合非遺研學活動(如沙家浜培訓中心合作),增強消費者對常熟花邊的文化體驗,間接促進銷售轉化。在深圳文博會、蘇州創博會等大型展會中,常熟花邊文創產品屢獲好評,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數智”制造提升附加值。藝術鴨通過知識產權和產業園+產業鏈模式,在互聯網數智制造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截至2023年底,藝術鴨累計申請專利、商標及軟著等知識產權超100項,美術作品著作權近5000件。產品設計結合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精準捕捉年輕消費者偏好,例如將數碼印花與傳統手鉤工藝結合,推出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同時,藝術鴨實現生產、分裝、配送的數字智能管理,利用二維碼精準實現從布料到成品、發貨的智能分配。通過天貓、抖音、小紅書等多平臺數據分析,實現精準營銷。并采用柔性定制化生產模式,提升生產效率:商品0庫存,1件起訂,24小時發貨,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以產品更新短周期,改善實體工廠庫存積壓弊端。
未來,藝術鴨或將以持續創新以保持產品吸引力,以代表性產品增加品牌標識度,繼續探索非遺與科技、旅游的跨界融合,進一步拓展市場邊界。
深耕城市縱深 拓展消費場景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沈文乾
在人文經濟學視角下,經濟與文化相互融合并相互促進,人文價值是其中的核心與關鍵,如何深挖城市文化底蘊,滿足人們多元化需求,實現以文興業、以文聚力、以文化經,是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所面對的課題之一。常熟市堅持產業創新+文化創意雙輪驅動,探索城市縱深消費場景,在經濟發展取得卓越成效的同時,打造出一批人文經濟新標桿。
城市更新盤活老城生態,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常熟秉持城以文興與以文潤城相融促進,歷史底蘊豐厚,形成了點多線長面寬的“一鎮一品”人文經濟特色亮點。近年來,城市更新不斷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整理更新、城市自主更新盤活了現有空間,提升現有價值。在虞山街道古城改造點,沿河而建咖啡店與古運河古今碰撞、交織共存,這些改造貫徹著“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延續了常熟的悠久文脈,又創造出符合當代審美和消費需求的慢生活場景價值。
產業融合匯集經濟活力,培植優勢時尚經濟。常熟擁有服裝特色產業帶、電商發展生態圈、產業發展配套鏈優勢,在產業園中推動產業鏈相關部門聚合協同發展,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拉近生產鏈條空間距離,優化成本,提振效率。在藝術鴨數字文創智造產業園,文創設計、新媒體推廣、智能生產、互聯網營銷以及物流供應集成在同一園區中,形成完整的多場景生產供應鏈條,在24小時內快速響應電商訂單定制發貨,適應多樣化場景消費需求,搶占時尚經濟快消高地。
新興業態創制消費機遇,文體協同開拓消費場景。常熟將文旅賦能作為拉動文化消費的催化劑,挖掘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充分利用完備城市旅游載體,把常熟打造成為文體旅深度融合的“江南福地”。琴湖溪里商業中心依托琴湖優質的水域資源,引進了賽艇、槳板等青年群體喜愛的新興體育商業業態,培育“水上運動+濱水商業+景觀休閑”三位一體的復合商業空間,打造“藍色運動美城”品牌,以文體旅游撬動全日全時消費活力。
常熟的文化創意實踐揭示,一座城市的消費活力源于對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從古運河邊的咖啡香到琴湖上的槳板競逐,從文創園區的智造工坊到歷史街區的煙火日常,這座城市正通過場景創新將文化積淀轉化為消費動能。當歷史文脈與時代潮流相擁,產業優勢與人文情懷共振,常熟用深耕城市縱深,拓展消費場景的巧思,既守住了歷史文脈的精氣神,又培育出年輕時尚的消費場,為城市發展注入了可持續的生長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