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陽
人文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其理論內核聚焦于對經濟活動中價值創造機制的深度剖析,旨在借助人文力量推動經濟價值的提升,實現經濟與人文領域的交融互動及融合發展。與傳統經濟學僅側重物質生產要素的單向研究視角不同,人文經濟學著重強調文化資本與市場價值之間的雙向賦能關系,從而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維度與視野。
蘇州,作為中國人文經濟學的原生實踐場域,其文化資本與經濟活動的融合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文化傳承歷經千年,源遠流長。自明代中后期起,商品經濟日益興盛,蘇州的人文經濟也隨之達到鼎盛,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模式。
一是動力源泉,人文活動擴展經濟活動范圍。明清之際,蘇州文人燦若星河,成為公認的人文淵藪之地。浩大的文人群體,以及與此相連的豐富的文人生活和頻繁的人文活動,構成強大的生產動力,極大擴展了經濟活動的范圍,促成了圖書出版業、書畫裝裱業、古玩收藏業、戲劇演藝業等的興旺。據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統計,明代蘇州的書坊多達67家,到清代前期書坊數量已超過70家(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書坊業的發展居全國前列。明末清初著名裝裱師周嘉胄《裝潢志》記載:“裝潢能事,普天之下,獨遜吳中。吳中千百之家,求其盡善者,亦不數人。”蘇州不僅裝裱業發達,而且工藝技術和質量聲譽也是全國最高的。昆曲在得到了蘇州文人雅士改良和喜愛后,導致戲館的興起,康熙年間,蘇州“蓋金閶戲園,不下十余處”,(〔清〕顧祿《清嘉錄》卷7)。
二是要素嵌入,人文情趣提高經濟活動品位。明代中后葉以后,蘇州文人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復古思潮,表現出“簡遠”美學追求,以及重“意”的審美情趣,這種生活情趣深深嵌入和滲透到蘇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工藝產品的制作過程中,大大提高了經濟活動的品位。蘇州玉器制作行業因文人士大夫審美觀念的演變,催生了“子岡牌”等標志性產品。蘇式家具則將文震亨《長物志》中的設計理念,具體化為“精、細、雅、潔”的工藝標準。這些早期的工商業實踐,實際上已經勾勒出文化要素融入生產函數的“蘇州模式”雛形。
三是道技合一,人文精神躍升經濟活動價值。蘇州文人對生活抱有天然質樸的態度,工藝制作追求工巧精細、古樸雅致的天工,賦予經濟活動傳遞心聲,抒發性靈的內涵,使技術與藝術理想得以和諧統一,從而大大提高經濟活動的價值。陸子岡于《琢玉銘》中提出“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將儒學倫理巧妙融入玉器雕琢流程。玉器不僅具備實用價值,更被賦予禮教功能,契合儒家文化中對秩序與品德的推崇。“吳中絕技,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其良工苦心,亦技藝之能事。至其厚薄深淺,濃淡疏密,適與后世賞鑒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是豈工匠之所能辦乎?蓋技也而進乎道矣。”(《陶庵夢憶》卷一)“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動輒千文百緡。”(王士性《廣志繹》卷二)“一時好事家爭購之,如恐不及。”(袁宏道《時尚》)“道技合一”實現了經濟價值的躍升。
蘇州把深厚歷史經驗系統升華為創新工程,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其創新實踐呈現三大顯著特征:
其一,空間再生產的價值轉承。在平江路、山塘街等歷史街區,通過采用整體保護、局部留存、落架大修等手段,保留傳統生活風貌與風俗,讓生活、文化、商業、旅游與社區和諧共融。蘇州城內眾多古建老宅,則借現代風格與理念重構空間,重煥生機,成為歷史文化學習、體驗、傳承之所。此舉既保留建筑歷史韻味,又賦予其新功能,完成從傳統空間到多元復合空間的轉型,實現價值轉換與傳承。
其二,數字技術與傳統的雙向賦能。數字技術助力傳統文化升級。中國絲綢博物館自2018年起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利用“微軟小冰”AI設計文創產品,如“宋之雅韻”系列。項目融合宋代絲綢紋樣,并作為“互聯網+中華文明”示范工程的重要內容。此外,雙方還在2019年共同展示AI設計的服裝面料,并探討AI在紡織領域的應用。同時,傳統文化元素為數字技術創新添磚加瓦。蘇州工業園區以江南文化為元素,打造以游戲動漫為主的數字文化產業集群,將水鄉風貌、吳地傳說融入游戲,實現二者深度融合。這種模式達成了經濟與文化在多層面協同共進。
其三,科技發展中的精神賡續。蘇州向來注重厚文之“道”與精工之“技”結合,孕育出聞名的蘇工、蘇作。如今,蘇州從蘇工、蘇作中傳承“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精神,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目前,已累計培育60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全省總數的27.4%。這些企業在細分領域深耕細作,憑精益求精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彰顯傳統工匠精神在現代科技浪潮中的傳承創新,為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基于本土傳統實踐模式的創新,蘇州為人文經濟學貢獻了獨特的發展范式。
一是時空疊合視域下生產函數的創新性重構。蘇州通過開展“歷史文脈解碼—現代價值編碼”這一雙向交互活動,實現文化資本的高效轉化。以蘇繡研究所為例,其借助區塊鏈技術發行數字藏品,促使傳統《貓戲圖》刺繡的衍生品收益激增17倍。2023年,蘇州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連續5年超6%,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3個百分點,這一數據直觀展現了文化資本轉化對經濟增長的顯著推動作用,彰顯出在時空疊合過程中,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重構生產函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升。
二是要素流通進程里的全球在地化實踐。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跨國公司總部經濟的良性互動中,蘇州著力塑造文化認同的“最大公約數”。蘇州工業園區成功集聚23家文化類外企研發中心,科沃斯機器人便是其中典范。該企業將園林美學融入產品設計,使得其海外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9%。這一實踐體現了蘇州在全球要素流通中,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實現文化與經濟要素的有機結合,推動在地化文化元素走向全球市場,增強文化認同感與產品競爭力。
三是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探索。2023年,蘇州在全國率先設立專門研究機構,與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合作共建“人文經濟蘇州研究中心”。該機構借助“揭榜掛帥”機制,已啟動12項涵蓋文化遺產數字化、文化產權交易等前沿領域的重點課題。同時,蘇州大學成立全國首個人文經濟學專門研究機構“人文經濟學研究院”。2024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在蘇州校區率先設置人文經濟學專業并招收碩士研究生。這些舉措促進了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為人文經濟領域輸送專業人才,助力產業創新發展。
當前蘇州的人文經濟面臨三重結構性挑戰: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認同張力、數字鴻溝對傳統技藝傳承的沖擊、學科體系化建設滯后。對此采取的創新策略建議包括:一是區域協同。聯合長三角建立文化產權跨域交易平臺,整合上海、杭州資源。二是制度試驗。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人文經濟特別試驗區”,探索文化數據確權與流通機制。三是金融創新。發展文化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盤活文化遺產資產。
從陸子岡“以文入玉”到當代數字人文的實踐,蘇州始終在破解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命題。這座千年古城用實踐證明,當文化深度嵌入經濟肌理時,不僅能產生乘數效應,更塑造出具有精神向心力的發展模式。其探索對于全球城市文明轉型的啟示在于: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必定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交響共鳴。正如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蘇州范式正在書寫人文經濟學的新敘事。
★作者系蘇州市職業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