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正成為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張家港市作為江蘇省鄉村振興的先行區,近年來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路徑。
江蘇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同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主題,突出強調“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正成為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張家港市作為江蘇省鄉村振興的先行區,近年來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立足“長江文化”地域特色,創新構建“農業為基、文化為魂、旅游為徑”的三產融合新格局,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路徑。通過系統整合沿江生態資源、農耕文化底蘊和現代旅游業態,張家港不僅實現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更培育出永聯小鎮、雙山島度假區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文旅品牌。這種以產業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既是對黨中央“三農”工作部署的生動落實,也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范式。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生態理念的深度融入,張家港的農文旅融合必將釋放更大發展動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農文旅融合發展呈現新面貌
產業融合成效初顯,形成多元業態。張家港市依托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打造了一批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典型項目。例如,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將現代農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打造了集農業生產、科技示范、休閑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億元;永聯村依托江南水鄉特色,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了“中國最具魅力休閑鄉村”品牌。2024年永聯村村級經營性收入超3.5億元,1.1萬名村民從村集體直接分配的收入人均達1.7萬元。永興村依托“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開發露營、游船、采摘等項目,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年均增加村級財力近100萬元。樂余鎮永利村創新“農文旅+親子游”模式,年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帶動百余名村民就業,形成沉浸式農文旅產業鏈。
品牌建設與智慧化升級雙輪驅動。張家港市注重農文旅品牌建設和科技驅動,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文旅品牌。例如,“沙洲優黃”品牌依托張家港黃酒文化,打造了集黃酒生產、文化體驗、休閑旅游于一體的黃酒文化產業園,年產值超10億元。又如,“鳳凰水蜜桃”品牌依托鳳凰鎮水蜜桃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打造了“桃花節”等特色節慶活動,年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超千萬元。楊舍鎮百家橋村以農文旅一體化為主線,圍繞“特色農業+生態研游”定位目標,深化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形成“智慧果蔬+智慧園藝+智慧農莊+智慧民宿”相融合的現代農業觀光園,不斷壯大鄉村數字經濟,提高村民收入。
生態治理與基礎設施同步優化。張家港市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以張家港灣為例,通過大膽革新,先后拆除20余家低效碼頭企業、10萬平方米違章建筑,修復30公頃蘆葦灘涂濕地,將9公里生產岸線調整為12公里生態岸線,建設140萬平方米濱江景觀帶,水質改善帶動周邊鄉村文旅收入大幅增長。此外,全市建成鄉村旅游公路200余公里、旅游廁所100余座,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污水治理覆蓋率均達100%,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可進入性和舒適度。
農文旅融合發展仍有提升空間
產業融合深度不夠。當前張家港市農文旅融合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文旅融合產品和服務。
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張家港市農文旅品牌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品牌影響力還不夠大,缺乏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文旅品牌。
人才隊伍建設滯后。農文旅融合發展需要大量專業人才,但目前農文旅融合發展中大多數管理人員、從業人員、服務人員為當地農民,受文化知識水平限制,整體素質不高,加之缺少系統的培訓和訓練,總體上其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不規范,處于較低水平,不利于長遠發展。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農文旅融合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目前農文旅融合發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還不夠,缺乏系統性的政策體系和資金支持。
以農文旅深度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深化產業融合,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一是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特色農產品等資源,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新業態,打造集農業生產、休閑觀光、科普教育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綜合體。例如,可以借鑒浙江安吉“田園魯家”模式,打造集農業生產、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吸引城市居民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二是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打造集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研學旅行于一體的文旅融合項目。例如,可以借鑒江蘇周莊“中國第一水鄉”模式,打造集古鎮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提升鄉村文化影響力。三是發展鄉村創意產業。鼓勵發展鄉村文創產業,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打造集創意設計、生產制作、展示銷售于一體的文創產業鏈。例如,可以借鑒臺灣“妖怪村”模式,打造集創意設計、文化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文創主題村落,吸引年輕游客前來體驗創意文化,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加強品牌建設,提升農文旅品牌影響力。一是打造區域公共品牌。整合全市農文旅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公共品牌,提升張家港農文旅整體形象和影響力。例如,可以借鑒浙江“詩畫浙江”品牌模式,打造“詩意張家港”區域公共品牌,統一品牌形象、統一宣傳推廣,提升張家港農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是培育龍頭企業品牌。支持農文旅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文旅企業品牌。例如,可以支持“沙洲優黃”品牌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品質,拓展銷售渠道,打造全國知名的黃酒品牌;支持“鳳凰水蜜桃”品牌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全國知名的水蜜桃品牌。三是加強品牌營銷推廣。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平臺,加強農文旅品牌營銷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例如,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展農文旅品牌直播帶貨活動,提升品牌曝光度和影響力;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社交平臺,開展農文旅品牌宣傳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文旅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一是引進高端人才。制定優惠政策,引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為農文旅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例如,可以引進農文旅規劃、創意策劃、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為農文旅項目提供專業指導和支持。二是培養本土人才。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文旅專業人才。比如,可以與蘇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開設農文旅相關專業,培養農文旅專業人才;可以與農文旅企業合作,建立農文旅人才實訓基地,培養農文旅實用人才。三是加強職業培訓。開展農文旅從業人員職業培訓,提升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專業技能。通過開展鄉村旅游服務、農事體驗指導、文化講解等方面的職業培訓,提升從業人員服務水平和專業技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為農文旅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一是制定專項規劃,明確農文旅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指導。二是加大資金支持。設立農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農文旅項目建設、品牌培育、人才培養等。三是優化營商環境。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優化政務服務等,為農文旅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江蘇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農文旅融合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楊艷芳 作者系中共張家港市委黨校教務科副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