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的傳承創新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十全客非遺聯盟”通過平臺化運營,非遺戰略智庫打造,將分散的“非遺珍珠”串聯為產業生態鏈,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融。未來,蘇州非遺在人工智能大潮中,需進一步深化“數字+非遺”“科技+文創”的探索,讓千年技藝在時代浪潮中永續生機。
作為擁有全國唯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的城市,蘇州這座千年古城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粹,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當代人文經濟的核心驅動力。截至2024年,蘇州共有8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3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3個省級項目以及301個市級項目;蘇州擁有64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3名省級傳承人和464名市級傳承人,此外,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更是擁有2000余名,非遺基因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脈。然而,面對數字化浪潮與消費升級,非遺傳承迫切需要突破傳統路徑,以平臺化思維重構產業生態。
基于“十全客非遺聯盟”的實踐,以非遺平臺運營為核心,通過“綜合體、會展、產品、研學”四大方向創新,探索非遺傳承與產業發展的共生模式。
非遺的活態傳承需要物理空間與精神場域的雙重賦能。“十全客”非遺走廊以“一廊多核”為架構,可以串聯古鎮非遺市集、楓橋非遺街區、山塘街平江路文化街區、相城非遺展示館等節點,以“十全客非遺館”為平臺基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同時非遺走廊起到聯絡和橋梁的作用,對接全國,走向海外。例如,黎里古鎮通過古風市集將吹糖人、絨花、木版年畫等非遺技藝嵌入游客體驗場景。再如,甪直古鎮引進河北滄州“打鐵花”非遺技藝,日均吸引數千人次互動,實現非遺與文旅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蘇州通過“文旅消費季”“非遺宣傳周”等品牌活動,推動非遺從展示走向交易。例如,2023年“蘇州很有福”文旅消費季發放300萬元數字紅包,2025年“十全客非遺聯盟”將舉辦“蘇州非遺·國際藝術博覽會”,發布100個非遺消費品牌,直接拉動非遺產品銷售額超億元。
非遺文創的核心在于“日用即道”。十全客“非遺盒子”以輕量化、模塊化設計,將復雜技藝轉化為可體驗的消費產品。例如,蘇州福繪潤智公司開發的緙絲DIY材料包,通過簡化織造流程,讓兒童在拼貼中感受非遺魅力,年銷量突破10萬件;蘇州凌云扇廠將“黑神話·悟空”的概念引入非遺制扇技藝,單品成為爆款,取得豐厚效益。
非遺的未來在于青少年。通過與吳中開放大學共建“十全客非遺學院”,構建“傳承人+高校+社區”的三級教育體系。開設緙絲、核雕、刺繡、陶瓷、御窯金磚制作等非遺選修課,并納入學分認證,吸引學生深度參與,構建非遺課程體系化;依托“非遺體驗之旅”夏令營,組織青少年走進街巷學評彈、制剪紙、做盤扣、編繩結等,年均覆蓋500余人次,構建非遺研學、旅游、體驗場景化;設立非遺公益基金,資助傳承人開展社區傳習活動。如吳珍堂烏米飯制作技藝走進“一帶一路”培訓班,推動非遺國際化傳播,構建非遺公益常態化。
非遺的傳承創新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十全客非遺聯盟”通過平臺化運營,打造非遺戰略智庫,將分散的“非遺珍珠”串聯為產業生態鏈,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融。未來,蘇州非遺在人工智能大潮中,需進一步深化“數字+非遺”“科技+文創”的探索,讓千年技藝在時代浪潮中永續生機。正如蘇派盆景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沈柏平所言:“非遺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唯有融入時代,才能讓千年技藝永續生機。”
(劉軍作者系蘇州市文化和旅游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十全客非遺聯盟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