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開啟的“昆山之路”,以“敢闖敢試、唯實唯干、奮斗奮進、創新創優”為精神文化特質,闊步走在全國整體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線,長期包攬了綜合實力、綠色發展、投資潛力、科技創新、新型城市化質量百強縣市全國第一,創造了連續2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榜首的奇跡,以縣級市一域之光為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添彩。在這些輝煌業績的背后,昆山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功不可沒。
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力地凝聚了昆山人民團結奮斗的精氣神,夯實了昆山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基。進入新時代以來,昆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將社會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謀劃,以人文化、科學化、精細化、協同化的理念做好社會工作,以廣泛凝聚社會共識、促進價值認同的目標導向為引領,推動全社會凝心聚力、攜手共進,合力同創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昆山之路”。
牢固確立“兩個事關”理念 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昆山是一個著名的開放型城市,也是一個典型的多元化城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主要特征在昆山表現得尤為明顯。昆山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形成了以跨國企業員工、技術移民為主體的勞動力結構,具有知識密集性和開放包容性的特征。昆山經濟發達,企業眾多,人口密度超過了深圳。2024年初昆山常住人口為215.92萬人,戶籍人口為129.46萬人,凈流入人口(即外來人口)為86.46萬人。昆山市橫墅江社區就住著20個國家的居民,社區干部面臨著如何當好這個“小聯合國”的“秘書長”的艱巨任務。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新情況下,防范和化解社會風險,凝聚全社會價值共識,減少跨文化差異,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好社會工作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昆山市委社會工作部自成立以來就牢牢銘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兩個事關”的重要論述,圍繞“開創新時代昆山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的工作主題,以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態度,自覺地將社會工作融入昆山現代化建設全局,堅持和加強黨對社會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政治自覺對待社會工作,注重協調社會利益,創新社會參與,防控社會風險,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全社會民生福祉,以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價值觀引領多元社會思想認識,廣泛凝聚全社會共識,構建起促進昆山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使命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共享共同體,以高質量社會工作賦能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堅持制度創新 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
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制度建設作為根本保障。制度建設是推進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重要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的要求。昆山將不斷堅持推進制度創新、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作為促進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社會工作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為此,昆山市在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方面采取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創新舉措,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經驗做法。
健全基層黨建引領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實踐證明,做好社會工作,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發揮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作用。昆山嚴格落實中央社會工作部的部署,明確縣級社會工作部門的職能定位,構建職責明確、上下聯動的高效管理體制。制定出臺加強黨建引領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制度文件,規范社會工作的指導思想、責任分工和領導機制,確保黨的決策部署落地。昆山將加強黨對社會工作的領導的著力點放在強化組織建設與政治功能上,以提升基層組織力為重點,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創新社會工作實踐方式,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確保政治功能有效發揮。推進“支部建在社會工作站上”行動,實現社工站黨組織全覆蓋,凸顯黨建引領的功能,確保社會工作的政治方向。同時,積極引導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新就業群體黨建,擴大黨在新興領域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昆山還十分注重發揮黨建引領網格精細化管理的作用,全市共劃分近萬個“微網格”,配備“海棠先鋒”聯絡員,實現“大黨建”帶動“微網格”建設。
健全全社會形成合力積極參與社會工作的體制機制。昆山堅持“社會工作是全社會的工作”理念,充分發揮街道、鄉鎮黨委和村(社區)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作用,以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法治型黨組織建設為重點,積極整合全社會資源,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人文化相結合的現代基層治理體系。與此同時,加強“慈善+社工+志愿者”的聯動制度建設,不斷整合社會資源,激發多元主體創新創造活力,推動行業協會商會黨建與改革發展深度融合,探索健全新興領域黨建指導制度,補齊社會領域黨建短板,強化政治引領和服務凝聚功能,創新服務模式,營造社會工作的良好生態,努力打造社會工作“協同共進生態圈”,著力解決基層治理中長期存在的“小馬拉大車”難題,全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健全社會工作人才支撐制度。將社工納入人才強市建設體系,重點實施社工骨干和督導人才培養,評選昆山市高層次社會工作人才,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培訓基地“昆山·長三角社會工作培訓基地”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選樹宣傳“最美社工”等社會工作者典型,成立“新聯會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推薦多名社工代表入選昆山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借兩會平臺為社工全面發聲,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社會工作者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社會認同度和職業榮譽感。加強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隊伍建設,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推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分類實施社工人才培養工程,建立健全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機制,形成了一支品德高、能力強、能吃苦、肯奉獻的高質量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注重人文關懷 將社會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
昆山市委社會工作部在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因為,社會是人所組成的社會,沒有人,就沒有社會;不做好人的工作,就做不好社會工作。人是社會人,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是實現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為此,昆山注重將技術賦能的工具理性與注重人文關懷的人文理性緊密結合起來,將社會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實現以人文關懷彰顯社會工作的溫度和精度,重塑人文經濟與人文社會相互并進、相得益彰的嶄新格局,是新時代昆山社會工作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注重人文關懷,大力弘揚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積極參與,合力同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格局。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導致人文關懷相對失落因而出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原子化、碎片化現象,形成了社會工作中政府與民眾無法兩頭熱的困境,這也是必須注重人文關懷,實現政府部門與廣大民眾溫度連接的重要原因。昆山在社會工作中、以人文關懷為支點,將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工作的主體,即作為社會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推動了社會工作范式的深層轉型,有效地改變了“政府部門在干,廣大民眾在看”的現象,形成了政府部門與廣大民眾同心協力、群策群力推動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局面。千燈古鎮的活化工程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樣本。專業社工機構培育原住民成為文化講解員,將古鎮故事講述權交還社區,延長了古鎮游客的停留時間,衍生出非遺工坊、文化民宿等新業態,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玉山鎮的“參與式社區診斷”模式,將社會學田野調查方法引入社區治理,通過深度訪談繪制出每個家庭的“需求光譜”,從而將服務做到人們的心坎上。昆山創立的“時間銀行”互助體系,居民用志愿服務時間兌換社區服務,形成了超越物質交換的情感共同體。
注重人文關懷,把握服務對象的有效需求,是將服務工作做到人民群眾心坎上的實際行動。昆山推行“嵌入式養老”解決方案,專業社工與銀發志愿者共同構建代際融合空間,提升了養老服務質量。在流動人口服務領域,昆山開發區推出了“新市民融入計劃”,通過建立方言學堂、設立社區議事廳、培育草根社會組織,幫助外來務工者完成從“候鳥”到“歸人”的身份轉變;通過“社會救助智能匹配系統”,將人文關懷注入大數據算法。該系統不僅分析救助對象的物質需求,更通過心理評估模型捕捉情感支持需要。“暖心廚房”項目則展現了對城市邊緣群體的獨特關懷。這個由社工發起的公益平臺,鏈接愛心商家與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群體,提供免費餐食的同時創造平等對話空間。在殘疾人就業支持方面,昆山開創的“能力重建工作坊”打破傳統培訓模式。通過引入藝術治療、職業潛能評估等工具,幫助殘障人士發掘比較優勢。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昆山探索出“記憶拼圖”工作法。社工通過收集老物件、記錄口述史,幫助動遷村民重構集體記憶。錦溪鎮聯村建設的“鄉愁博物館”,不僅陳列農具炊具,更通過多媒體技術再現消失的村落場景,成為連接城鄉關系的情感紐帶。
(方世南 王霞 作者方世南系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蘇州專家咨詢團專家;王霞系昆山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兩新”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