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張家港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傳統企業的轉型發展處于領先地位,全市與時俱進弘揚“張家港精神”,企業以創新提優不斷尋求新突破,拓展新市場,演繹了人文經濟學新篇章。
張家港傳統產業創新轉型,不僅有著雄厚的基礎,而且能植根于“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精神基因。無論是沙鋼超薄帶躋身未來材料“國家隊”、長華化學以新品“重新定義美好生活”,還是張家港港務集團打造現代物流“新引擎”、江蘇國泰國際集團從容應對外部環境壓力,積極拓展市場新空間,無不展現了傳統產業勇于突破、再創輝煌的智慧和勇氣。
站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上,張家港如何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如何圍繞構建“1030”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張家港的產業優勢?本期“社科專家走基層”特邀多位專家赴張家港企業深入調研,解讀企業發展的“精神密碼”,為企業更好提質增效建言獻策。

沙鋼“出圈”:傳統產業創新打造“未來材料”
沙鋼是全球知名的鋼鐵“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始終是引領企業走在前沿的“金鑰匙”。
調研組專家了解到,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發布了2024年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優秀典型案例。憑借在薄帶鑄軋領域的前沿技術突破和產業引領優勢,沙鋼“薄帶鑄軋的短流程制備的綠色低碳鋼卷”項目成功入選未來材料領域標志性產品典型案例,沙鋼也成為該領域江蘇省唯一項目入選企業。
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沙鋼超薄帶技術徹底改寫傳統鋼鐵生產“基因序列”,通過液態鋼水直軋成型技術,將800米生產線壓縮至傳統規模的十六分之一,僅需一次軋制,就能生產出常規產線所不能生產的0.7mm厚度鋼板,且產品質量和性能也大大優于傳統工藝,平均每平方厘米鋼板可承受萬余公斤的重量。超薄帶產品完美契合未來材料“更輕、更強、更薄、更好”的進化方向,目前已形成普碳鋼、高強鋼、超高強鋼、耐候鋼及綠鋼等多個產品矩陣,在新能源汽車、3C設備、現代化農機、集裝箱、智能家電、太陽能設備制造等領域大放異彩。
勇于追求世界第一的技術,才能占領更大的市場。沙鋼正以前瞻性的視野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聚焦“高端產品、綠色工藝、數字賦能、產業模式”,激發更強的發展活力。
長華“育新”:“創新科技、綠色化學”結碩果
長華化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從201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讓人類享受健康舒適的美好生活”的企業使命,研發的眾多新品深受市場青睞。調研組專家來到該公司,聽取了詳細的講解,對該企業重視科研投入,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新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給予充分肯定。
據介紹,長華化學秉承“創新科技、綠色化學”的發展理念,在合成技術與新產品研發上持續發力,致力于推動中國聚氨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其中,二氧化碳聚醚-Carnol通過捕集并利用二氧化碳替代部分化石基材料,可實現碳足跡降低高達30%。目前,該項目在連云港國家東中西部合作示范區穩步推進中,預計年消耗二氧化碳可達32萬噸,可實現碳減排量147萬噸,相當于每年種植了4028公頃的森林。同時,長華化學已成功研發出第三代聚醚合成用催化劑,該催化劑技術現已投入使用并推出一系列高性能聚醚多元醇。
目前,張家港精心打造化工新材料產業鏈,全市以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工園為核心載體,聚焦有機硅、精細化工、鋰電池材料及電子化學品、高端環保涂料、高性能材料和傳統化工等六大集群。華昌化工、PPG、瓦克、索爾維等中外龍頭企業形成協同格局。將加快向高性能、高分子、精細化工方向深度拓展,打造千億級綠色新材料基地。
“以港興市”:拓展進出口貿易新空間
張家港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是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的交會節點,建有全國縣級市最密集的“公水鐵空、江海聯運”交通網絡,是三鐵交會港鐵聯動的樞紐型城市,一直刷新著鏈接世界的速度和廣度。調研組專家在張家港港務集團了解到,2024年,張家港口岸完成貨物吞吐量2.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11.2萬標箱,外貿運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實現雙增長。已形成“物流+制造”聯動業態。物流企業與沙鋼集團、永鋼集團等本地龍頭企業共建“廠港直通”通道,降低企業物流成本18%。
“以港興市”,一方面是要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物流網絡,另一方面則是要助推進出口貿易。在新的形勢下,國際貿易如何推進?江蘇國泰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探索中尋求新突破,這家從1998年起步的外貿企業,如今已蛻變為集供應鏈服務、化工新能源業務于一體的綜合跨國集團,江蘇國泰2024年營收388.91億元,位列江蘇營收收百強企業榜單第29位。
傳統產業轉型發展,要瞄準國際市場需求變化進行新的布局。像國泰集團近年來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生產基地,特別是在緬甸、越南、孟加拉國等國家,建立了完善的供應鏈網絡,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增加了公司對國際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
全面推進國內外市場的拓展,有利于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據了解,張家港以毛紡為核心,形成毛紡、棉紡、針織“三鏈融合”格局。擁有“氨綸紗名鎮”“精紡呢絨品牌示范區”等特色平臺。后續,將聚焦高性能纖維、功能性面料、醫用無紡布等新興方向,構建千億級現代高端紡織產業體系。
產業興則城市興。張家港始終堅持產業強市,以更強定力厚植發展根基。在座談會上,專家們和張家港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深入交流,大家認為,張家港傳統產業依托新技術與新路徑,通過深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速構建以“4+4+N”為核心的傳統、新興與未來產業協同體系,必將顯著提升發展質效,持續拓展增長空間。
(蘇報記者 弓 璽 馬玉林 鄒 強 于 霏)

弘揚“張家港精神” 高水平推動產業強市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副院長、副教授 屠立峰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德索泰爾管理學院研究員 丁子健
張家港是一座開放創新的內河港口城市,2024年,研發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8%,對外經濟依存度較高。產業轉型升級有賴于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在全球經濟順勢或逆境中均能保持長期活力的張家港,突顯其“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之城市精神的內在驅動價值。
張家港精神成為傳統產業長期保持轉型升級活力的內生驅動。
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張家港將研究開發、創新創業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引擎,也是構建知識型和創新型經濟的基礎。2020年,張家港在全國縣(市)率先成立市委創新委員會,2024年,成立市委科技委員會,系統擘畫全市到2035年的科技創新發展藍圖。首創“企業創新積分制”,分類量化企業創新水平,該舉措在2024年8月獲科技部發文全國試行推廣。首試“縣域創新格次賦分”,通過“精準畫像”助力“全域創新”。
二是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張家港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為破解城市產業發展遇到的周期性問題和結構性問題,張家港人認識到,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必經之路,而產業轉型升級又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唯一路徑選擇。張家港圍繞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方面的資源稟賦優勢,科學構建起“4+4+N”產業體系,同時,發揮“人工智能+”和“數據要素×”效應,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中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沙鋼集團連續16年入圍世界500強,國泰集團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張家港提出堅持產業強市,為此,持續發掘和支持有潛能的張家港企業,并確保其具備全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三是數字轉型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為港城經濟注入新活力。張家港堅決貫徹長江大保護戰略,加強沿江生態廊道建設,深化雙山島、通洲沙江心島生態修復,出臺碳達峰實施方案,開展工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長華化學先后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江蘇省綠色工廠”等稱號。通過深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試點,張家港拓寬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張家港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抓手,打造人文經濟學樣本新篇章。張家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驅動、數字和綠色轉型、營商環境塑造,保持了長期經濟韌性和活力,不斷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在新時期,張家港政府提出了加快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張家港實踐,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先行區,奮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的目標,將為張家港精神驅動下的人文經濟學樣本增添新篇章。對此,可以從以下方面持續發力:要突出將科技創新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緊密跟蹤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聚焦全球價值鏈的重構,借鑒國內發達縣(區市)研究型、創新型和創業型發展模式,推動研究開發和創新創業。堅持將構建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作為保持長期經濟活力的根本;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大動力源,堅持以制造業主導的實體經濟作為強市之基,保持現代產業體系中制造業比重的相對穩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優化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為長期經濟活力提供法治保障。
“雙輪驅動”推進技術賦能產業深度轉型
□蘇州科技大學副教授 史 嶸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體兩翼,其融合發展是突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瓶頸與桎梏的關鍵所在。當前,立足于“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十六字精神,張家港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任務緊迫。
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優化激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重點加快鋼鐵、化工、紡織等主導產業領域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提升工業增加值;同時,著力推進產品性能質量優化升級,積極開拓產品與服務的新型應用場景;在這一過程中,注重先進適用的數字化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基礎。
二是以產業創新為載體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基于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深度融合,推進“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位一體均衡發展的“4+4+N”的產業格局。首先,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現階段鋼鐵冶金、化工新材料、高端紡織、港口物流等主導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基于創新要素的稟賦與集聚應注重高端化、智能化與綠色化轉型升級;其次,充分發揮產業鏈主導企業帶動作用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牽頭推進“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共同強化自主、可控核心技術攻關,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大健康以及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三,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人工智能+產業、航空航天及低空經濟產業、半導體產業是具有顯著戰略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其不斷涌現的技術突破將深度重構產業體系。在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學習與借鑒的基礎上,可通過跨區域技術協作等交叉融合創新方式,加快實現顛覆性技術突破與產業化落地。
三是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激發科技創新,兩者深度融合并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因而在以“點、線、面”三重維度構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要積極推進節點科創型企業培育,實現關鍵性技術與通用性技術的高質量供給;基于產業鏈延伸,圍繞數據要素的創新配置形成產業數字化的全新產業模式;以及在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建設中,實現技術賦能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政策賦能+市場驅動:打造低碳經濟新高地
□蘇州城市學院文正智庫、太湖研究院(籌)專職研究員 潘文琦
張家港一直以敢為人先的“張家港精神”推動工業崛起,穩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列。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內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以及新技術不斷涌現和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依賴規模效應和低價競爭的傳統產業在夾縫中艱難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下,穩住傳統支柱產業,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促進傳統產業平穩轉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張家港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是強化碳足跡管控,助推生產流程低碳化運營。例如沙鋼集團的薄帶鑄軋技術極大地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長順集團研發的新型材料二氧化碳聚醚-Carnol實現了碳足跡降低30%。應通過碳足跡認證費用補貼、綠色企業稅收補貼、綠色金融支持等措施進一步鼓勵傳統企業通過生產全流程碳排放管控實現低碳轉型。
二是融入碳交易市場,構建高碳產業綠色轉型緩沖通道。“雙碳”目標要求在遠短于發達國家的時間內實現全行業的凈零排放,這無疑給以傳統產業為支柱的地區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蘇州市太湖生態島的碳匯林項目可為張家港的傳統企業提供碳匯來源和碳信用指標。該方案既能為傳統高碳產業的綠色轉型提供緩沖,避免短期內對張家港支柱產業造成過大沖擊;又能夠充分發揮傳統產業的基礎優勢,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原材料與零部件支撐,從而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平穩過渡,穩步邁過轉型陣痛期。
三是提高數字化水平,優化上下游產業鏈一體化運營管理。我們通過調研了解到,歐洲國家更愿意為產品的環保成本買單,沙鋼集團的超薄鋼已獲得SCS翠鳥認證,在技術和環保要求方面均具備國際市場競爭力。因此,建議依托張家港港智慧中心的數字化系統,將產品碳足跡和碳信用標識作為重要模塊嵌入,幫助符合低碳生產標準的企業申請國際綠色標識,增加傳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通過數字賦能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管理,降低終端消費品的碳足跡,確保張家港傳統企業在轉型的同時能夠保持競爭力和經濟活力。
未來,在“張家港精神”激勵下,新一代的張家港人將繼續創造奇跡,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張家港樣板”,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擦亮生態底色。
傳統產業轉型與科技創新融合的實踐與展望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智庫助理教授、博士 白 雪
張家港的產業結構呈現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并存的特點。近年來,張家港在傳統產業轉型和科技創新融合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鋼鐵、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是支柱產業,其中,沙鋼集團作為行業龍頭,在智慧化、無人化改造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化工產業依托全省排名第二的化工園區,展現了較強的區域競爭力;紡織產業在羊毛交易量方面表現突出。同時,高端裝備、核電能源裝備和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特別是在氫能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此外,張家港港智慧中心為港口和城市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產業創新提供堅實基礎。但同時張家港也面臨轉型壓力加大的現實挑戰,亟須進一步探索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路徑,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筆者結合張家港的實際情況和國際相關經驗,提出以下建議為其發展提供參考。
一是在傳統產業轉型中加大先進技術的應用力度。鋼鐵、化工等傳統產業是張家港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但在全球市場競爭加劇和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建議借鑒日本“精益生產”模式,通過自動化生產、優化供應鏈管理和提升生產效率,推動傳統制造業高效轉型。張家港應進一步加大先進技術的應用力度,持續推進鋼鐵、化工等行業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例如,可將沙鋼集團在智慧化、無人化改造方面取得的成功經驗推廣至其他傳統產業,優化生產流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增強傳統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著力在新興產業中補鏈,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張家港在氫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已具備一定基礎,但產業鏈仍存在短板,需進一步完善生態體系。德國“工業4.0”戰略提供了有益借鑒,通過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德國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并通過政策支持和產業協同,成功打造了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產業生態系統。張家港可參考這一經驗,結合自身實際,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和技術創新,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果供給,補齊產業鏈短板,推動新興產業的完善與壯大,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三是著力優化未來產業布局,重點提升前沿技術供給能力。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前沿引領和顛覆性技術的供給能力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張家港應聚焦核電裝備、人工智能等領域,進一步提升技術研發能力,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美國硅谷的發展經驗表明,前沿技術的突破離不開創新生態的支撐。硅谷通過構建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風險投資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形成了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良性循環。張家港可借鑒這一經驗,深化產學研合作,吸引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前沿技術攻關,同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技術成果轉化,推動未來產業布局,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