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麓
常熟水務局的榮譽墻上,一面來自某藥企的“涉水審批加速度”錦旗,見證了“換位跑一次”的服務溫度和為民理念。
黨員干部“換”個身份,去體驗群眾辦事時的酸甜苦辣:排隊時被表格填寫難住的窘迫、窗口系統卡頓的焦急,最終化作審批流程從20天壓縮至3天的改革密碼。“換位跑一次”,這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我們看到的是“四千四萬”精神的跋涉足跡,是“借鑒創新”的基因傳承。
這不是蘇州第一次用“換位”丈量改革。張家港長江邊的老照片里,初代港口建設者蹲在漁民的舢板上畫規劃圖;昆山招商局的老日志中,“臺商早餐會”記錄著1992年如何為臺胞解決子女入學難題。這些泛黃的片段,與今日“換位跑一次”形成跨時空共鳴——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時,新加坡專家的“用戶思維”,早已埋下“換位思考”的改革種子。
在吳中政務中心的“沉浸式體驗角”,市場監管局科員小李的“企業主日記”寫著:“跑5個窗口蓋6個章,表格重復填3次”。這種痛感催生了“一窗通辦”的改革:某醫藥連鎖的62家門店變更,從“跑斷腿”到“一窗結”,背后是18個部門數據壁壘的破除。正如市民服務中心干部所說:“我們不是在減材料,而是在減群眾心里的焦慮感。”
“免申即享”平臺讓3.2萬家企業自動收到12.7億元補貼,“辦不成事”窗口投訴量下降68%,蘇州正在用數據算法重寫服務溫度。常熟水務局的“涉水審批沙盤”上,每根管線的穿河路徑都經過VR實景模擬——這不是炫技,而是讓企業“少踩坑”的換位思考。2024年新登記企業9.6萬戶的數字背后,是無數個“換位跑”積累的信任增量。
從鄉鎮企業“踏千山萬水”的草鞋,到政務服務“換百姓角度”的皮鞋,蘇州的改革始終帶著體溫。在張家港永聯村,村干部的“田間辦公桌”依然保留;在昆山科創區,“工程師下午茶”每月傾聽創業者的痛點。這些細微處的溫度,構成了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密碼——2024年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蘇州“辦理建筑許可”指標躍升全球前50,正是對“換位跑”的最佳褒獎。
當那面錦旗的褶皺逐漸舒展,蘇州的“換位跑”仍在繼續。在相城數字經濟產業園,新的“企業體驗官”正在模擬AI審批流程;在吳江絲綢小鎮,文旅干部穿著漢服體驗游客動線。蘇州這座城市始終明白:改革的溫度,不在墻上的錦旗,而在群眾嘴角的笑意;發展的刻度,不在冰冷的數字,而在換位時的心跳同頻。這或許就是“三大法寶”最鮮活的當代注腳——用永遠在路上的“換位思考”,續寫屬于蘇州的改革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