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望 路
蘇州新型工業化之路如何越走越寬?近來,媒體報道的一批科技創新明星企業,就給出了很好的答案。這些企業有的用10年時間把“3D打印”提升到了新水平,打破了歐美巨頭壟斷;有的藥企打造了“醫療器械+研發平臺”雙輪驅動模式,生產3億支放心“平價藥”;有的企業把“小家電”做成“清潔之王”,連續21年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眾多創新之“星”,已成為蘇州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并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當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扎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應是蘇州作為經濟大市必須答好的“必答題”。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前沿領域將繼續呈現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并不斷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蘇州作為產業鏈接世界的要地、產業配套的高地、創新創業的福地、對外開放合作的寶地,將勇挑大梁,在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創大業,服務和引領更多創新實力強的企業走向世界。
搭建創新融合平臺,激發創新融合活力。目前,蘇州擁有400多家實驗室、研究院等科研平臺,按產業方向、以科創聯盟形式進行整合,正通過打造“一產業細分領域一科創聯盟”,引導聯盟服務企業。同時,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產業鏈上下資源,面向全球“揭榜掛帥”,實施有組織科研,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向創新型企業轉型。
健全體制機制,讓科研成果更快更好實現轉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一方面要激發企業自身創新活力,另一方面則要以創新機制來服務企業。近來,常熟市推出“新使用后付費”的“科技試用券”,讓一批企業從中嘗到了“甜頭”,新產品帶來了發展新活力。可見,激活體制機制,將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無縫對接,無疑會催生和培育一批更具活力的創新之“星”,提升新興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優勢。
優化創新發展環境,營造更佳創新生態。無論是推進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還是為創新人才提供更優服務,持續做好各類配套服務,為人才培育和引進提供更好的“軟服務”,都將有利于把蘇州打造成“創新之城”,不斷激發創新活力。正如一家智能機器人公司的老總所言,蘇州多方位支持企業培育發展,讓科技產業始終走在發展前沿,成為蘇州“智造”的底氣。
當前,蘇州企業中的創新之“星”越來越多,它們的發展壯大將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蘇州圍繞構建“1030”產業體系,正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更好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持續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對接,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展現更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