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蘇 木
自去年十全街實行街區改造更新以來,這條姑蘇古城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之一,不僅地面商鋪生機勃勃,更以創新姿態將商業空間向上拓展,并延伸至滾繡坊的后街巷弄,以新場景煥發出古城商業空間新活力。
這種空間的延伸和經濟的升級,不僅為姑蘇區乃至蘇州市的古城保護與商業融合發展蹚出一條新路徑,也是姑蘇區探索“共享共治”模式的鮮活實踐,讓城市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讓經濟、文化、生活在千年古城相融相適,綻放光彩。
空間始終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題。十全街的突破,在于打破平面思維,以“向上生長”與“向后延伸”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以往,臨街商鋪擁擠于單一維度,十全街的煥新改造可以說是將視線引向了更高處、更遠處。我們看到,無論是熱鬧的二樓陽臺,還是安靜幽深的后街巷弄,市民、游客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心儀的生活場景,感受古城有層次、多維度的魅力。
“拾級而上”的過程,可以說是從功能性購物向沉浸式體驗的一種轉化。“后街經濟”和“二樓經濟”商業成功的背后,不僅是空間場域的縱向延伸,更體現了姑蘇古城商業業態的創新和多元發展,使得街區的商業形態從原本簡單的購物休閑,逐漸演變為更貼近潮流、更有個性的文旅消費新體驗,以全新消費場景激發古城新活力。
對老街區的進一步喚醒,得益于蘇州對古城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如果說,空間重構是“形”,那么文化創新就是“神”。十全街的煥新發展,絕非簡單嫁接商業元素,而是以多元業態共融延續古城文脈,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比如,草垛、賽馬標本與木質桌椅在“雲里”餐廳的組合,將西南民族風情植入江南古巷;在“嘿啰面包”二樓,屋內綠植與書籍相映成趣,不僅保留了粉墻黛瓦的原汁原味,還以場景活化成就更多創意發揮的空間。當古城以更鮮活、更輕快的姿態吸引更多游客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古城商業也能形成深厚的文化韻味和文旅體驗。
更具深意的是,十全街在城市更新中重塑消費體驗,打造出了全新的消費場景——在滿滿的蘇式風情中,挖掘出市民游客可感、可知的消費符號。比如,結合昆曲、評彈、快閃演出等傳統文化和藝術活動,增加驚喜,讓高雅藝術走進街區;又如,別具一格的“不拉花”咖啡已經吸引了大量常客,為年輕人提供社交價值和心理治愈功能。十全街主街聯動周邊街區的發展動能,不僅推動了整個街區空間轉型、經濟轉型,還形成了更強的消費“年輕力”和更大規模的經濟效益。難怪,十全街一躍成為蘇州最有活力的文旅消費街區之一,“中國有條十全街”的口號聲名遠播。
古城不是標本,而是活的容器。歷史文脈保護和文化消費創新,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滋養創意創新的土壤。這些年來,姑蘇區通過古城保育活化、空間品質提升等舉措,不斷增強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有效互動,喚醒古城街區“年輕力”,點燃古城經濟“爆發點”。蘇州的城市更新已經進入了精耕細作的新階段,古城巷弄間流淌的“蘇式美學”與消費“年輕力”同頻共振,讓每個人都能在蘇州觸摸到屬于自己的“詩意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