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治國
用螺鈿雕刻出銀杏葉形狀,嵌進扇骨后再包裹一圈細銀絲,在燈光下折射出炫目光彩……最近,這款螺鈿包銀絲蘇扇火出圈了。該系列折扇在多個電商平臺上線后吸引大批訂單,生產排期一直排到了下半年。
蘇州制扇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品種繁多。蘇州的制扇技藝更是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這款懷袖雅物,在時代大潮中不斷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正是無數蘇州匠人以技藝立身、以創意取勝、以守藝突圍的必然結果。
一扇三技藝。有了螺鈿、包銀絲兩種工藝的加持,讓蘇扇有了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為人們展現出極致的藝術之美。盛風蘇扇品牌創始人、中國制扇工藝大師盛春自信滿滿:“這兩種技藝難度都很大,可以說全國只有我們一家會做。”這份“唯一”的底氣,源于匠人以技藝立身的不二追求。
蘇工蘇作,蘇州引以為傲的標簽。自古以來,正是無數匠人的精雕細琢,為這座城市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底。同樣,蘇州為培育非遺人才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自2004年成為全國首個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的地級市以來,蘇州建立并不斷完善非遺法律保護體系,積極培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接班人。在相關部門的扶持和鼓勵下,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走上非遺傳承之路。
每把價格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純手工蘇扇,為什么得到市場的高度認可?盛風的秘訣就是對年輕消費群體的精準“鎖定”,這也是當下蘇州文創企業以創意取勝的生動案例。這種以貝殼為材,雕刻圖案嵌在扇骨上的款式,華麗精美又不失內涵,格外受青年人歡迎。今年,盛風又在螺鈿技藝的基礎上,開創性地在扇骨“疊加”了包銀絲手法,實現傳統工藝的創新融合。這款蘇扇,并非簡單的技藝“堆砌”,而是當代蘇州匠人對精湛手藝的“美學重構”,從而打磨出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收藏價值的江南優品。
在蘇州,盛風的創意蘇扇絕非個例。碧螺春咖啡、蘇繡胸針等產品已屢見不鮮,桃花塢木版年畫杯墊等好物更是火到了大阪世博會……以創意取勝,才能不斷贏得市場認可,為古老技藝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盛風的實踐,證明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要無縫兼容,并把產品從企業的工作間快速切換到數字化傳播時代的“云端”賽道。
學藝難,守藝更難。守護非遺技藝,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根脈。據盛春介紹,他們企業有近60名制扇師傅,只有老師傅會做螺鈿包銀絲的折扇,一天最多生產兩三把。正因為工藝的復雜,產量才難以快速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這種“慢”,這種“磨”,這種耐得住性子的堅守,正是蘇州傳統技藝得以傳承至今仍能熠熠生輝的成功之道。只有守藝,才能實現非遺技藝的突圍,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長久傳承。
守藝不是固守,而是要在傳承中不斷萌發新意。在現代社會的沖擊下,非遺技藝傳承面臨諸多挑戰,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多方努力,為匠人和企業培育更加利于其發展的豐沃土壤。唯有如此,才能讓這座“福氣之城”,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