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木
老戲曲更需要新表達。最近,一場“戲曲快閃”在蘇州火車站一樓候車廳精彩上演。大學生帶來的昆曲《牡丹亭·拾畫》和越劇經典選段《讀西廂》等表演,為來往旅客帶來了別具一格、可感可觸的文化體驗。
昆曲婉轉,越劇細膩,戲曲的美在聲在形更在情。正如《牡丹亭》中所唱的那樣,“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大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才能更好領略戲曲魅力。所以,老戲曲既要堅守傳統內核,又要借助新場景演繹和青春視角詮釋。蘇州火車站的“戲曲快閃”活動縮短了觀演的距離,把文化浸潤變成日常場景。“去劇場化”的年輕化表達,讓更多人有機會進一步走近戲曲、了解戲曲、愛上戲曲。
創新公共服務,是有力推動文化傳播的題中之義。火車站“搭戲臺”,本質上是用新空間講好文化故事。將候車廳變成文化展臺,讓來往旅客邊等車邊看戲,既豐富文化體驗又強化城市特色。現代人時間往往碎片化,所以文化浸潤就得見縫插針、潤物細無聲。旅客匆匆一瞥昆曲,就會想到“有戲之城”,可以說,這種無聲的滲透比“硬推廣”更管用。
近年來,類似的創新嘗試在各地興起。北京地鐵7號線虎坊橋站的壁畫《浩氣宣南》,讓通勤族在步履匆匆中邂逅京戲。成都太古里商圈打造的川劇變臉表演,將百年絕技融入現代商業空間。這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并非只能停留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是能與流動的公共空間產生“化學反應”,借由創新表達,煥發出新的活力。何況,說到底,讓藝術走出殿堂、回歸民間,本就是傳統文化最本真的生存狀態。
文化傳承和發展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給現象級文化產品以掌聲,也要關注怎樣讓文化真正走進日常生活,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年來,蘇州的傳統文化一面得以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一面也在以各種形式賦能人們的品質生活。相信,當更多公共空間被賦予文化傳播功能,傳統文化不僅能覓得新的知己,更能在塑造城市氣質、滋養市民精神中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