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紅娣
最近,幾件不起眼的小事頗令人尋味。
小院里的雜草拔干凈,門前屋后仔細清掃一遍……做好這些“分內事”,不僅家門口整潔有序,還能獲得村里的“獎勵金”。這便是發生在蘇州滸墅關經開區吳公村的一件新鮮事。簽下一紙“村約”,堅持“門前三包”。如今,這個始于蘇州滸墅關經開區吳公村的人居環境自治模式,正逐漸向周邊村莊輻射。青燈村結合本村特點,推出“積分自治”,并于近日開展首場積分兌換活動,村民們踴躍參與、其樂融融。
再往前推。3月17日早上9點半,蘇州十全街沿線400多家商戶拿出清潔工具,走上街頭自發維護街區環境,用實際行動遵守、踐行、宣傳文明行為規范,讓城市更文明,讓蘇州更美好。據統計,此次“潔凈家園日”活動,十全街86%的商戶參與到其中,表明了商戶們對共建美好家園的高度認同和積極態度。
隨后4月15日,平江街道臨頓路上,沿線商戶及居民、志愿者等百余人自發自主參與,大家手持掃帚、抹布等清潔工具,對街巷環境展開了一場細致入微的美化行動。
不難發現,“潔凈家園”之風在蘇州吹得正勁。一把掃帚、一塊抹布,看似簡單的“門前三包”,背后卻有著不同時代的不同邏輯。
從城市到鄉村,“潔凈家園”正成為鏈接不同群體共同意愿的有效抓手,參與者從環境整治的旁觀者轉變為設計者、維護者,讓政府部門從原來的拖拉硬拽還不落好的處境中跳出來,身處其中的村民、居民站上臺前,主動參與社區治理,探索構建“環境治理—文明培育—長效管理”的自治體系。實踐證明,鄰里鄉親之間的小隔閡、小矛盾,在一起勞作互幫互助的相互體諒中悄然化解,而你追我趕環境氛圍的營造,更讓村民有了勁往一處使的動力。這個過程中,管理方借助一些激勵措施,諸如,推出“人居環境積分卡”,兌換相應生活用品,在市容環衛責任制評級中獲得加分,優秀參與者還能享受綜合執法免罰輕罰、業態優先推薦等政策支持,實現“雙向奔赴”的文明培育和長效管理的治理效果。
既培養環保意識,又增進鄰里感情,還提升蘇州的環境面貌!“潔凈家園日”不僅是一次環境整治行動,更是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益探索——構建起“多元參與、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讓城市管理從政府部門的“獨角戲”,轉變為社會各界的“大合唱”。
以小切口撬動社會大治理,從“要我干”到“我要干”,“主角”踴躍出圈,雙向奔赴形成的自治合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讓千頭萬緒的基層治理難題迎刃而解。
這便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