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天笑
初夏,走在太倉后浪商圈的路上,MANNER咖啡的醇香與蜀食火的熱辣交織在空氣中,后浪文化集合空間的潮玩展品折射著陽光,大學生、年輕職場人捧著奶茶一路談笑風生,不遠處大學校園的紅磚墻與人才公寓的玻璃幕墻相映成趣——這幅充滿青春氣息的圖景,恰是青年與城市共生共榮的鮮活注腳。
城市因人而興,因人而成。一座城市的希望與未來,寄托在如這般充滿活力的青年身上。
作為我國青年發展事業的重要頂層設計,《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將青年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與民族復興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了青年發展理論的與時俱進,為青年與城市共生共榮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石。從2010年上海首提“青年友好型城市”到2017年深圳構想“青年發展型城市”,如今“人城共生”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現代化命題——其核心要義,正是建設友好的、有利于青年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空間,讓青年更好、更快、更深地融入城市肌理。
青年對城市的認可,源于產業集群、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等方面“硬實力”的吸引,更來自社區服務、人文環境、社會治理等“軟實力”的浸潤。讓具有高度自主性和流動性的青年群體主動融入城市,除了需要能代表城市的地標建筑、文化傳統、網紅IP帶來榮譽感,更需要社區的現代商場、鄰里社交、基層服務等帶來切實的歸屬感。
太倉后浪商圈的實踐深諳此道:7.7萬平方米的空間里,后浪音樂節的鼓點與草坪集市的喧囂共振,現代商場與鄰里社交場景交織,這種“文化+藝術+潮玩”的活力聚場,恰是“讓青年和社區產生價值共鳴”的生動詮釋。為了讓青年在街區中找到歸屬感,城市管理者們從“把社區環境打扮得更漂亮一點、管理服務做得更細致一點,把配套設施建設得更完善一點”的小事入手,在細節處完成對青年的情感俘獲,讓青年們在“身邊的具體感受”中建立起對這座城市的認同。
讓青年扎根城市,關鍵在于為其提供“土壤”。能不能讓青年走進來,興許只靠“眼緣”;能不能讓青年留下來,最終還是要靠“長情”。換言之,要讓青年扎根在一座城市,最重要的是有無符合個人長期成長的機會。
這在太倉智匯谷?科技創新園得到了充分印證。該園區以“裝備+”“智能+”為方向,聚焦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未來產業,入駐中國商飛、螞蟻數科、中航標、雙歌電子、諾微達等科創項目已超75個,“外企、國企、民企各美其美,一產、二產、三產美美與共”的產業格局,為不同背景的就業青年打造了發展舞臺。而對于想要創業的青年來說,在此聚集的新產業,既是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創業方向,也是城市的發展導向。通過科技創新,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城市進一步凝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以產業生態托舉青年創業,青年便成為驅動城市發展的生力軍。
青年與城市共生,更在于彼此成就的雙向奔赴。青年,尤其是青年人才在城市的長期發展,不可能只靠自己單打獨斗,需要城市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從頂層設計角度來說,除了要有城市體驗、生活保障、發展支持等方面的各種具體政策舉措,也需要長期堅持的支持體系。太倉文教投集團的實踐堪稱典范:打造“Dream智匯谷”服務品牌,開設智匯谷“線上+線下”一站式服務中心,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融資路演、產業沙龍等各類產業生態活動130余場,設立總規模超6億元的基金投資重點科技人才企業,推動30%的科創項目獲市場化融資……這種“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頂層設計給足了青年人才在這里發展未來的信心。
從底層實踐的角度而言,當下的青年人更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獲得感,而不是“畫大餅”式的空口承諾。哪怕一個老舊菜場的更新改造、一場社區的聯誼活動、一套物美價廉的長租公寓,都能成為打動人的“靈魂一擊”。歸根到底,還是城市自身要有“年輕思維”,要敢于突破思維枷鎖,用更具活力、生命力的服務管理方式去對待年輕人,給他們留下空間、搭好舞臺、備好梯子。
一座青年人的城市,一定是一座年輕化的城市。從后浪商圈的時尚街區到智匯谷的科創園區,從高校校區的知識孵化到城市空間的生態構建,太倉“年輕力地標”的崛起印證著一個真理:城市與青年從來不是單向的容納與被容納,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當城市以“年輕思維”突破管理枷鎖,當青年以創新活力反哺城市發展,這種雙向賦能必將在時代浪潮中書寫更輝煌的發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