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白麓
蘇超火,科創熱。昨天,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大咖云集。2025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大會、第二屆蘇州國際科創大會、第十七屆國際精英創業周“三合一”舉辦,亮出了蘇州科創的“頂配”陣容,讓人真切感受到科技創新的“蘇州濃度”。
辦會方法的“三合一”,更是發展眼光的“三合一”。技術轉化、科創合作、人才招引,領域不同卻相互依存。用一個平臺,整合高校科研資源、產業需求和人才資本,是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內在需求,是科創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
“三合一”背后,是高濃度的人才生態。惜才愛才且知人善用,是蘇州一以貫之的人才發展理念。實打實的重金支持,手把手的服務舉措,蘇州在“投資于人”這一方面,不拘一格、誠意滿滿。立足當下更著眼未來,必然要讓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今年新引進的4名頂尖人才,橫跨高校與企業,覆蓋量子密碼、光通信、腸道微生態等前沿領域,個個瞄準“卡脖子”難題,實現的是跨越式發展。
“三合一”背后,有高能級的科創平臺。沒有平臺,談何發展?人才是底氣,平臺才是階梯。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江蘇,蘇州先亮出了自己的行動舉措,“先使用后付費”“先研發后占股”,這是“全球第五科技集群”的膽識。
有項目落地,有人才支撐,有創新成果,才能形成科創發展的閉環。“三合一”大會上,創新成果豐沛,上至九天蒼穹的液體運載火箭,下至萬米深海的海底光纜通信系統,既有國之重器的隧道掘進機,也有科技民生的減重藥瑪仕度肽,彰顯的是蘇州科技創新的廣度與溫度。而這恰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活力與動能,更是面向未來的底氣和雄心。
越山脊而見星辰,過高原再攀高峰。聚焦“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重大任務,把人才“塔尖”壘得更高、讓成果轉化“鏈路”更短,以持續領跑之姿馳騁“科創賽道”,蘇州的做法很務實、眼光很精準,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