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評論員 張帥
從大學實驗室的技術樣品,到企業生產線的產品,中間有一個“死亡谷”,它被用來形容原創技術和產業化之間的鴻溝。如何跨越“死亡谷”,這是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的關鍵。
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礦”,而科技成果要轉化到達產業端,需要經歷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成果產業化三個階段。其中,概念驗證被稱為“最初一公里”,需要得到融資的認可,成果產業化被稱為“最后一公里”,需要得到市場的認可。要打通這兩個“一公里”,研發、產業、投資、市場等各方面各環節就不能存在斷點或堵點,就需要社會各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才能保障科技成果轉化“柳暗花明又一村”。
去年9月,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在江蘇啟動,以南京、蘇州為核心承載區。7月10日開幕的2025高校技術轉移轉化大會暨第二屆蘇州國際科創大會、第十七屆國際精英創業周上,蘇州聘任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首批技術經理人,圍繞產業細分領域,加快引育一批會管理、懂金融、通市場、擅轉化的技術經理人隊伍。由此可見,蘇州的“開路搭橋”速度很快。
萬事開頭難。在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光靠科學家敢于走出實驗室的勇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業的對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指揮棒”轉向,松開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各種“細麻繩”。但沖入市場搞轉化,是不少科研人員的短板。蘇州“開路搭橋”訣竅之一是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目前,蘇州已有4400余名專業技術經理人,在這些“紅娘”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從實驗室推向市場。
政產學研金,“政”帶著多路大軍,邊架橋邊沖鋒,讓科研人員成為產業的創新者和引領者——在實驗室階段,他們實現“從0到1”的突破;在產業化階段,實現“從1到10再到100”的拓展,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就蘇州而言,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啟動建設以來,全市校企聯合攻關項目1691項,總投入35.7億元;高校向企業轉讓或許可專利1625件;高校在蘇孵化企業1085家,注冊資金91.9億元。
可以想見,隨著“路橋互通”越來越多、越來越暢,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說走就走,“最后一公里”圓滿收官,蘇州這一片江南沃土將跨越科創“死亡谷”,描繪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更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