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橋
“民宿+”是一種以民宿為載體,結合多種資源,打造復合型旅游體驗的新型業態。吳中區作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資源稟賦優異,民宿產業興旺,具備發展“民宿+”的良好基礎。當前,全區共有旅游民宿1300余家,其中國家等級民宿7家、蘇州市各類精品旅游民宿36家,數量均居全市首位。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民宿發展,多措并舉推動“民宿+”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提升“民宿+”空間布局。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積極發揮好規劃引導、服務監管職能,保障“民宿+”健康有序發展。2021年,編制了《關于推動吳中旅游民宿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因地制宜布局好全區旅游民宿發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民宿集聚有效銜接、協調發展。圍繞“太湖民宿”品牌,重點培育東山三山村、金庭明月灣村、甪直湖浜村、臨湖柳舍村、越溪旺山村、橫涇上林村等民宿集聚區域,打造匠藝文創、湖居生活、吳地園林等品牌IP,在“兩微一抖一本書”主流自媒體平臺打造營銷矩陣,擴大品牌影響力。在人才引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方面持續加大扶持力度,不斷優化民宿營商環境。在規范管理方面,于2017年、2020年,出臺并完善了《吳中區旅游民宿規范發展的實施辦法》,2024年編制了《關于推進吳中區旅游民宿備案登記的實施意見(試行)》,逐步明確民宿的定義、開業條件和經營規范,通過聯合會辦機制開展民宿全域備案,對民宿進行精細化、常態化管理。
二是融合資源優勢,打造“民宿+”復合業態。“民宿+”的核心在于通過跨界資源融合,延伸民宿產業鏈。在太湖沿岸露營基地,“民宿+戶外經濟”如火如荼,住客不僅能免費游景區,還能體驗跳蚤集市、萌寵喂養、徒步登山、環湖騎行等多彩的戶外娛樂活動。在陸巷村、明月灣等古村落,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主題民宿,挖掘名人故事、人文典故,將文化敘事融入古樸建筑,以“民宿+古村古跡”的形式將保護、傳承和開發有機結合。“民宿+非遺傳承”也是近年興起的新賽道,無論是光福“蘇繡”主題的“輕繡森林”、東山碧螺茶文化共享農莊,還是橫涇林渡暖村“陶廬”民宿,都為住客提供了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互動和周邊產品銷售服務。而散落在廣闊鄉鎮的農家樂型民宿則主打“民宿+特色農業”,依托枇杷、楊梅、“水八仙”、太湖蟹等地方農業資源,形成了“春采茶、夏摘果、秋品蟹、冬品羊”的特色品牌格局。此外,吳中區大力推進“民宿+數字化”,鼓勵民宿進行智能化改造、智慧化運營,改善“硬件”,優化“軟件”,提升住客體驗感。
三是發展多元共治,構建“民宿+”利益共同體。“民宿+”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業主、基層組織、村民、投資方、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共同發力,形成互利共生的鄉村經濟共同體。政府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租賃房屋和土地,與投資方共同開發、運營“民宿+”項目,共享“民宿+”的經濟收益。充分調動村民群眾積極性,鼓勵其通過自營、出租、入股等方式盤活閑置宅基地和住宅等資源,為民宿提供周邊產品和衍生服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或是承接布草清洗、保潔、維修等業務,實現增收致富。同時,加強國企引領,積極引進行業知名品牌,統籌民宿集聚區域的開發,兼顧個性化和標準化,以兼并、收購等資本運作方式推動民宿的規模化、集聚化。此外,壯大行業協會力量,推動集聚區域民宿抱團結盟,持續扶持“長三角太湖民宿聯盟”、“太湖生態島民宿協會”等協會,通過論壇、培訓、政策解讀、法律支持等形式促進會員單位之間合作交流,推動行業自律。
未來,吳中區將持續深化“民宿+”模式,進一步整合資源、提檔升級,打造更具特色的民宿體驗,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詩和遠方”。
(作者單位:吳中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