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蘇州,這座擁有2500余年歷史的江南名城,以“人間天堂”的美譽聞名于世。如何在新時代下實現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將“美麗蘇州”從詩意想象轉化為現實圖景,需要以文化為紐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加強思想教育,厚植市民生態文化認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進展和成就,宣傳推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等實踐案例,增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聯合有關部門持續深入推進“美麗蘇州,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做好《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的宣傳推廣和貫徹落實工作,引領市民主動踐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以“六五”環境日、全國低碳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廣泛開展社會宣傳活動,動員園區、企業、社區、學校、家庭等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形成人人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
立足本地市情,發掘蘇州生態哲學智慧。深入挖掘利用本地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蘇州園林的設計秉承了“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計成《園冶》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即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這是蘇州生態文化的珍貴遺產。建議以《蘇州市中小學生態文明讀本》為綱要,開發園林測繪、濕地觀鳥等實踐課程,把生態環境教育作為生態環保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深入實施中小學環境教育工作;打造“生態文化大講堂”,邀請非遺傳承人講述緙絲技藝中的植物染色傳統;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蘇州生態文化基因庫”,通過VR還原宋代《平江圖》水系格局,讓古人“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生態智慧可視可感。
促進區域協同,打造生態文化共同體。強化區域協同治理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之必然要求。構建長三角生態文化聯盟,共同推進文化與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聯同杭州、揚州等城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廊道,與西湖文化景觀、揚州運河遺產地開展聯合保護;深化省際毗鄰區對接合作,強力推進環太湖生態文化旅游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富有生態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休閑度假區;推出“江南古鎮生態護照”,推進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數據共享、資源整合和安全利用,支撐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高水平保護,聯彈美麗長三角“生態協奏曲”。
創新發展方式,培育生態文化新業態。培育生態文化是城鄉文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之一。當前,濕地已成為江南水鄉鄉村發展的重要依托,在城市化進程中,蘇州通過留住鄉村濕地的各色形態,不斷探路鄉村產業新形態。以吳江震澤濕地公園周邊村莊的蠶桑業態為例,從桑基魚塘到蠶絲產業,現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從養蠶、果桑采摘到蠶絲、蠶絲被等產業全鏈條開發,這種基于產業的發展模式,激發了村民自發的濕地保護意識。此外,相城區馮夢龍村通過“生態農業+文旅”模式,將稻田藝術與廉政文化結合,為產城融合提供了新范式,讓“魚米之鄉”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蘇州生態文化建設既是對“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對“江南文化”精神的新詮釋。當平江路的青石板浸潤著生態智慧,太湖三白游弋在清澈水域,蘇州,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正以生態為墨、文化為筆,在現代化征程上書寫著“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新篇章。